11月13号,加拿大召开的七国集团外长会议结束了,并且发表了联合声明。当然,中国仍是其中的关键词,总共被提到了三次。那么如何评估这份声明当中对中国的表述呢?自2025年3月G7外长会首次在联合声明中删除“一中政策”相关内容后,此类操作已成为西方集团对华施压的惯用套路。 早在2025年3月的G7外长会议上,联合声明就首次省略了对“一中政策”的直接表述,转而强调“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并鼓励台湾“有意义参与国际组织”。这种调整看似细微,却标志着西方阵营在对华策略上的微妙转向。过去,G7声明中常有对台湾问题的平衡表述,以维护外交底线,但如今,这种平衡被有意淡化,取而代之以更具对抗性的语言。这次11月会议延续了这一路径,虽然没有重复3月的台湾参与条款,但“现状不变”的反复提及,实质上是在强化对北京统一的隐性阻挠。 从台湾议题入手,就能看出声明的针对性。G7外长们重申了对台海稳定的“关切”,表面是呼吁和平,实则将焦点锁定在中国大陆的军事活动上。他们忽略了北京一贯主张的“和平统一”原则,却将责任全盘推给中方。这种表述不新鲜,早在3月魁北克会议后,北京外交部就点名批评这是“蓄意歪曲事实”。如今11月的声明虽未升级,但其潜台词依旧清晰:西方不愿看到两岸统一进程加速。这反映出G7内部的共识压力,尤其是美国主导下,日本和英国的积极附和。日本作为亚太声音,常将“台湾有事”与自身安全挂钩,而英国则延续其全球干预传统。 转向南海部分,声明的第二次提及中国同样充满选择性。G7重申“维护航行自由与飞越自由”,并要求各方“遵守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决”。这听起来冠冕堂皇,但现实情况远非如此简单。南海航道从未因中国活动而中断,相反,北京与东盟10国通过《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已形成一套稳定的管理机制。2025年以来,中菲等国间的渔业纠纷多通过双边谈判化解,G7却选择放大“胁迫”叙事。这种指责的根源在于其成员国的军事介入,美日澳等国舰艇频繁穿越南海,举行联合演习,远超“自由航行”的名义。这些行动非但未提升安全,反而加剧了紧张氛围。 第三次提及将中国与俄罗斯捆绑,焦点落在乌克兰问题上。声明声称“反对中俄在乌克兰冲突中的合作”,指责北京“支持莫斯科”。这纯属无中生有。中国从冲突伊始就保持中立,从未向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出口,反而多次呼吁停火与谈判。2025年,北京提出的“和平之友”小组倡议,已在日内瓦等多边平台上获得积极回应,包括部分欧洲国家的默许。相比之下,G7成员国持续向乌克兰输送重型装备,延长了战事拖延。这样的双重标准显而易见:西方一边高呼“规则秩序”,一边通过军援维持地缘博弈。这种“贼喊捉贼”的逻辑,不仅暴露了G7在乌克兰议题上的虚伪,也凸显其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忌惮。双边贸易额在2025年上半年已超2000亿美元,这种经济纽带让西方阵营的孤立策略难以为继。 G7声明的强硬姿态,离不开美国的外交操控。华盛顿将“遏制中国”列为首要任务,但单打独斗已显疲态,因此拉拢盟友组成“小圈子”。11月会议中,日本作为积极推动者,将台湾议题与“印太战略”对接,英国外长则重提要求中国“自省”的老调。法国和德国的声音相对理性,前者强调“不卷入台湾内政”,后者担忧“脱钩”对欧盟经济的冲击。但这些分歧在最终声明中被边缘化,反映出G7决策的非民主性。更讽刺的是,声明中大谈“核不扩散”,却对美英澳AUKUS协议引发的核潜艇扩散风险闭口不言;高呼“反对经济胁迫”,却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实施层层制裁。这种自相矛盾,让G7的公信力进一步下滑。 面对这些指责,中国始终以事实和行动回应。在台海,中国通过常态化军演维护主权,巡航规模适度且透明,避免不必要升级。在南海,北京深化与东盟合作,推动“南海行为准则”框架谈判,2025年已完成多轮文本审议。在乌克兰,中国坚持劝和促谈,外交官在联合国平台上反复阐述“共同安全”理念。这些举措不只化解了外部压力,还赢得了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与此同时,中国扩大经济朋友圈,中欧班列开行量上半年增长15%,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虽有波折,但核心条款已趋共识。 G7的焦虑源于自身衰落。冷战思维下,他们习惯将中国视为威胁,却忽略了全球格局的变迁。2025年,G7GDP占比降至全球30%以下,而新兴市场崛起势不可挡。声明中对华的每处表述,都经不起数据推敲:南海贸易额占全球1/3,台海稳定惠及全球供应链,乌克兰和平需多边而非单边干预。如果G7继续沉迷对抗,最终只会自陷孤立。历史经验显示,霸权主义难逃失败,唯有对话才能筑牢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