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兵麦克琼斯说:“在朝鲜战场上当中国志愿军士兵拔出刺刀,冲出来肉搏战的时候,他们不是想打赢你而是要和你同归于尽”。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朝鲜战争的硝烟中,有一种战斗方式至今让许多人记忆犹新,那就是志愿军战士的“拼命”精神,提起志愿军,很多人会想到他们装备简陋,条件艰苦,面对美军和日军的压倒性优势,似乎根本没有赢的机会,但正是这种“同归于尽”的决绝精神,成就了他们在战场上难以想象的勇猛与坚韧,也让敌人从心底感到恐惧。 如果把日军的拼刺刀战术和美军的火力压制放在一边,志愿军的拼刺刀方式绝对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日军的拼刺刀讲究战术的配合和技巧,有着一整套精确的“铳剑术”,讲求阵列、默契和精准。 在缅甸的战场上,麦克琼斯这位近战格斗专家就曾与日军交手过,他告诉我们,日军的刺刀冲锋虽然残酷,却是有章法的,每个动作都经过精心的训练和配合,几乎像是有剧本的表演——刺刀一亮,便是配合默契、精妙绝伦的战术组合。 当面对志愿军时,所有的战术都变得苍白无力,志愿军的士兵并不讲究战术和技巧,他们没有像日军那样经过系统的刺刀训练,也没有配备先进的武器,很多战士手里的步枪甚至是缴获的老旧型号,刺刀参差不齐,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拼刺训练。 但当志愿军拔出刺刀时,他们展现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敌人的决绝精神,他们眼里没有任何畏惧,只有一种生死无惧的气势,这种“拿命换命”的拼搏精神,令美军士兵措手不及。 麦克琼斯自己就曾亲身体验过这种让人难以应对的战斗方式,有一次他在战场上和一名志愿军士兵交手,当他刺向对方时,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那名志愿军士兵并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躲避,反而毫不犹豫地冲向他,直接用刺刀刺向了他的要害。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打法令他大吃一惊,要不是他的战友及时相救,恐怕自己就成了对方的“垫背”,这种战斗方式,完全打乱了美军的作战逻辑,也让他们深感恐惧和困惑。 不仅是在个人格斗中,志愿军的拼命精神在集体战斗中也同样让敌人感到震撼。松骨峰战斗中,38军112师335团3连的战士们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依然毫不退缩,勇敢冲上去进行肉搏。 最后整连120人只有7人活着,但他们却成功地阻止了美军王牌部队的撤退,歼灭了数百人。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更是将这种“同归于尽”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19岁的苗族战士龙世昌在敌人的炮火中拖着被炸断的左腿,仍然顽强地爬向敌军地堡,最终将爆破筒塞进机枪眼,和敌人一起化为血雨,这些年轻的战士,在死神面前毫不畏惧,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友开辟道路,为祖国赢得了尊严。 当我们回顾志愿军的战斗历史时,不能忽视他们所面临的艰苦条件,第一次战役时,志愿军每个战士人均携带的子弹甚至不足50发,火炮数量更是远不及美军的零头。 很多战士甚至没有足够的棉衣抵御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他们只能依靠单薄的衣物和简陋的口粮,艰难地坚持作战,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志愿军几乎没有任何常规战斗的优势,但他们却凭借着超凡的勇气和决绝的拼搏,硬生生地将敌人逼到了谈判桌前。 这种“拿命换命”的打法,不仅仅是战术上的选择,更是一种信念的体现。志愿军的战士们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而战,而是为了自己的家园、为了祖国的安全,毫不犹豫地付出了生命。 在朝鲜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许多志愿军战士年纪轻轻,正值青春年华,却因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艰苦的战争中。他们的牺牲,不仅是个人的壮烈,更是为后人铺就了和平与尊严的基石。 这些战士并不是没有感到恐惧,但他们的恐惧并不是对死亡的畏惧,而是对家园被侵略的恐惧,他们知道只有不断向前冲,才能守护住自己的家园,保护好自己和亲人的未来,在他们心中,退缩就是家破人亡,因此,他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拼搏到底。 今天当我们享受着和平与安定的生活时,不能忘记志愿军战士们曾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他们的“拼命”精神,是每一位志愿军英雄用生命铸就的,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和平生活的基石,我们要铭记他们的牺牲,因为正是他们,让我们拥有了现在的安宁与幸福。 这些年轻的战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提醒我们珍惜今天的岁月,牢记历史的教训,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小李飞刀
当年美国人打国力,我们打意志,今天我们打国力,美国人准备好意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