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灭掉”中国?一股可怕力量来了!这回不是美国出手,普京笑到最后,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全球车市格局翻了个面,欧洲、日本的车企集体撤出俄罗斯,几乎一夜之间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白,德国大众、丰田、雷诺等巨头关厂、断供,本土品牌拉达产能又顶不上来。 说起来,这场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打响,到现在2025年11月,已经整整三年多头了。西方国家一上来就甩出重磅制裁,汽车行业首当其冲,本来想通过掐断供应链逼俄罗斯就范,顺带给中国车企上点眼药,谁知道这招不但没把俄罗斯经济摁死,反而让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普京那边呢,借着这股东风,把本土汽车业扶上马,硬是把局面稳住了。全球车市这盘棋,格局说变就变,欧洲和日本那些老牌巨头撤得飞快,留下一大摊子空档,中国车企接盘后份额直线上升,到2024年几乎霸占了六成市场。结果呢,西方制裁的算盘打空了,中国车企不但没被灭掉,还借机壮了筋骨,普京这手玩得叫一个稳。 先说说西方车企的撤退吧,这事儿从冲突一爆发就拉开帷幕。德国大众集团是最先动手的,2022年3月就宣布暂停俄罗斯所有生产和销售,沃尔夫斯堡总部直接下令关停莫斯科郊外的工厂,后来干脆把资产打包卖给俄罗斯本地企业。丰田那边也不含糊,圣彼得堡的组装厂在2022年年中停摆,日本总部通过视频会议把设备和生产线撤走,卡车拉着零件就往外运。法国雷诺更狠,2022年5月就把莫斯科工厂的股份低价甩卖给俄罗斯方,车间直接转手给中国奇瑞用。其他像马自达、斯柯达这些,也跟着集体出局,到2023年底,西方品牌在俄罗斯的产能基本清零。影响呢?俄罗斯年销量从战前的160万辆直接腰斩到80万辆以下,2024年勉强回暖到100万辆出头,但2025年上半年又滑坡27%,卖出54.6万辆。消费者手里捏着钱却买不到车,平行进口成了主流,可关税和物流成本一堆,车价水涨船高。俄罗斯分析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10月新车平均价飙到343万卢布,折合4.2万美元,创了历史新高。西方车企本想用这招施压,结果自己也亏大发了,大众在俄罗斯的年损失上百亿欧元,丰田和雷诺的全球供应链也跟着乱套。 本土拉达品牌呢,本来是俄罗斯汽车业的顶梁柱,AvtoVAZ这家公司战前产能上百万辆,可制裁一砸,进口芯片和零部件卡壳,生产线直接瘫痪。2022年产量跌到谷底,2023年靠政府补贴勉强爬到50万辆,2024年好点达到50万辆计划,但2025年前九个月全国汽车生产整体降20%,拉达的Vesta和Granta车型组装都跟不上节奏。俄罗斯统计局Rosstat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总产量才勉强40万辆,本土份额从战前的80%缩水到2025年的29%。拉达的Iskra新款车计划2025年产2万辆,可市场反馈平平,销售下滑48%,工人加班也补不上窟窿。俄罗斯政府评估过,这波撤退让本土车市空出上百万辆的需求口子,拉达顶多填三成,剩下的全靠进口和中俄合作来兜底。说白了,西方断供的刀子捅得狠,可俄罗斯市场韧性不小,消费者宁可等货也不低头,逼得普京政府赶紧出政策稳盘子。 中国车企这时候就成了最大赢家。冲突刚起,吉利、长城、上汽、奇瑞这些品牌就嗅到机会,2022年底开始大举进军。起初是平行进口,2023年出口量翻倍到50万辆,2024年直接破百万辆,价值210亿美元,占俄罗斯进口总额大头。到2024年底,中国品牌新车销量份额冲到近60%,卡车那边更是65%。普京把汽车业当成国家安全的一环,硬扛制裁的同时大力扶持本土。2023年,他就批了汽车补贴计划,财政部撒钱给AvtoVAZ扩线,2025年生产目标定在50万辆,还计划出口3万辆到周边国家。政府出台关税壁垒,鼓励本地化生产,中国车企只好跟俄罗斯伙伴合资建厂,吉利和白俄罗斯联手,奇瑞在图拉投产,2025年本地组装率超70%。 当然,2025年这市场也不是一帆风顺。销售整体腰斩,生产回落到战初水平,融资难、贷款利率高,让不少消费者望车兴叹。俄罗斯车市从2023年的69%增长,到2024年的48%,今年夏天直接转负,7月降11.4%。中国车企也感受到压力,出口滑坡,份额从61%掉到55%,但还是老大地位不动摇。马自达最近丢了回购权,其他西方巨头资产基本被本土或中国方接盘。普京政府收紧规定,推回收费和本地化要求,就是想挤压进口空间,给拉达喘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