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四面布局,意图不轨?金灿荣:稳住,做好一件事就行。最近十多年中国的飞速发展,让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从轻视到警惕,变重视到忌惮,直至今日歇斯底里一样的疯狂对抗。这一切都是中美实力渐渐接近之后的必然结果。就目前中美博弈的格局来说,美国依旧强势,也处于进攻势态,我们韧性十足,时刻预谋防守反击。在你来我往的拉锯战之后,美国开始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一般的遏制措施,对于中国毫无作用,也没有效果。 说起中美这几年来的拉锯,谁都得承认,美国从一开始的掉以轻心,到现在像疯了似的到处下绊子,这变化来得太快,也太明显了。回想十多年前,中国经济刚起步,美国人还觉得咱们就是个廉价工厂,劳动力多,市场大,合作起来顺风顺水。可随着中国GDP一年年往上窜,高铁四通八达,5G全球领先,电动车出口量甩别人几条街,美国那边就开始坐不住了。先是警惕,觉得中国抢了他们的饭碗;再到重视,各种报告里把中国列为战略对手;现在呢,直接忌惮到歇斯底里,动不动就加关税、封技术、拉盟友围堵。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打实的实力逼近。美国人清楚,中国不再是那个跟在后面追的玩家,而是能并肩甚至超车的对手。这种心态下,他们的动作越来越急,越来越狠。 当前的中美格局,美国还是老大,军事、经济、科技上占上风,进攻势头猛。但中国这边,韧性是真足,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加上“一带一路”全球布局,哪那么容易被摁住?我们不急着硬碰硬,而是稳扎稳打,防御为主,伺机反击。过去几年,拉锯战打了不少,美国的常规招数——贸易壁垒、技术禁运、舆论抹黑——扔出来一堆,可对中国的影响呢?顶多挠痒痒。拿贸易战来说,2018年启动到现在,关税加了又加,中国出口不降反升,2024年对美顺差还创纪录。科技封锁?华为、中兴挨了打,但转头就自研芯片,麒麟处理器、鸿蒙系统照样上线。为什么?因为中国体量大,经济跟世界绑得死死的,美国想单干,成本高得吓人。他们的报告也承认了,遏制中国不是一蹴而就,得玩长线。 这认知一变,美国就开始铤而走险,四面开花布局军事。拿最近的来说,澳大利亚北部那块儿,美国动作最大。2025年7月的“塔利斯曼军刀”演习上,美军直接把“黑暗之鹰”高超音速导弹系统拉到达尔文北部基地,这是头一遭海外部署。名义上是跟澳军联合训练,实际呢?射程上千公里,直指南海方向。同期,他们还测试了SM-6反舰导弹,从陆基平台发射,精准打击海上目标。这不光是增兵,还建导弹阵地,意图在印太地区筑起火力网。澳大利亚北部基地本就敏感,离中国近,地形开阔,便于部署大型装备。美国五角大楼的评估报告直言,这是为了“应对来自东方的威胁”,话里藏刀,谁听不懂?更别提他们还计划整合空防系统,2025年底前就把爱国者导弹和宙斯盾联动起来,覆盖整个北部边境。这布局,明显是想单边占优,压缩中国海军活动空间。 转头看韩国,美国也没闲着。2025年11月,美韩联合声明里,美国正式松口,支持韩国推进核动力常规潜艇项目,目标是到2030年代中前部署四艘以上5000吨级潜艇。这不单是给韩国加码,还等于扩展了美军在东北亚的隐身打击力。历史上,美韩导弹协议从1972年的180公里上限,一步步放宽到2021年的无限制,但2025年这波新动作更狠:韩国“玄武-5”钻地弹道导弹年底就要列装,射程超3000公里,载重可调,专克地下堡垒。美方为什么点头?因为韩国导弹实际控制在美国手里,放宽射程就是美军火力前伸,覆盖范围直达大陆沿海。 面对这四面楚歌,美国的意图越来越露骨,就是想通过军事围堵,逼中国让步。可这招管用吗?历史告诉我们,不灵。越南战争时,美国拉东南亚盟友围堵,拖了十几年,最后灰头土脸撤军;阿富汗更惨,花两万亿,20年白搭。现在中国不是小国,经济体量全球第二,军力投送能力直线上升,东风系列导弹、航母编队不是摆设。美国的常规遏制,早被证明无效,2025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反手就管制稀土和高性能锂电池出口,美国电动车产业直接卡壳。特朗普2.0上台后,本想全面进攻,结果百日过去,只能转重点进攻,制造业回流喊得响,实际效果呢?供应链分散了点,但中国份额稳住,越南、印度接盘有限。智库报告直指,美国的“印太战略”成本高企,盟友买单不情愿,日本韩澳军费涨了,但抱怨声更大。 金灿荣教授这时候的表态,就特别接地气。针对美国这波布局,他说,中国只需稳住,做好一件事:放弃幻想,该出手时就出手,甚至必要时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这话听着狠,但有道理。金教授在观察者网访谈里就点明,美国心态有病,总想压制中国发展,可这压不住,反而该把中国当机会抓。长远说,这拉锯会持续,中国韧性在,人口红利转质量,科技自立加速,2025年量子计算专利全球第一。美国的进攻势头,靠盟友买单,可盟友不是铁板一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