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出身能做到什么官?正常情况,在京不过侍郎在外不过知府。   考中举人就等于拿

亨克孤独 2025-11-14 22:41:23

举人出身能做到什么官?正常情况,在京不过侍郎在外不过知府。   考中举人就等于拿到了做官的资格证,这句话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其实从清代的情况来看,举人做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即便是做了官,在很多方面也会受到限制,仕途的上限普遍不高。   这资格证更像是张候补车票,能不能上车、坐哪个座位,都没个准谱。清代官场选官最认的是进士出身,就像现在企业招人优先顶尖名校毕业生,举人在他们面前压根没竞争力。   朝廷里的核心岗位、地方上的肥缺,早就被每年新科进士抢得差不多了,举人只能盯着别人挑剩下的空缺,还得排队等编制。很多举人考中后在家一等就是好几年,甚至一辈子都没等到实缺,最后只能放弃做官的念头,要么去当私塾先生,要么给大官做幕僚混口饭吃。   就算运气好补上了缺,举人能做的官也大多是些“边角料”岗位。在地方上,最多能当个县丞、通判这类佐贰官,说白了就是知县的副手,手里没多少实权,钱粮、诉讼这些核心事务还是得听知县的,自己只能管点杂七杂八的琐事。   还有些举人会被派去做教谕、训导,名义上是管地方教育,其实就是县立学堂的“教书先生头”,连衙门的日常事务都插不上手。在京城的话,举人大多只能在六部里当个主事、中书之类的小官,每天埋首于公文堆里,想见着上司都难,更别说参与决策了。   举人做官后,这辈子基本就被“出身”这两个字捆死了。清代官场讲究“出身正途”,进士是正儿八经的“天之骄子”,而举人顶多算“半道出身”,就算政绩再突出,升迁也比进士慢得多。同样是做官,进士三年就能升一级,举人可能熬十年都原地不动。   而且高级职位的大门基本对举人关上了,在京城想做到侍郎,得是祖坟冒青烟的运气,还得熬到头发都白了,并且没犯过一点错;在地方想当上知府,已经是绝大多数举人的人生天花板,至于巡抚、总督这种封疆大吏,举人出身的人想都别想,历史上没几个能做到。   更憋屈的是举人做官还得受各种歧视。就算当上了知府,遇到同级的进士出身官员,人家也未必正眼瞧你;要是上司是进士,那日子就更难了,稍微有点差错就可能被指责“出身浅薄、办事不周”。   很多举人官员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做事只能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不敢有半点创新,生怕出错被人抓住把柄。时间久了,大多也就混日子了,根本没心思琢磨办实事。   还有不少举人干脆放弃了直接做官的想法,转而做幕僚。也就是给总督、巡抚这些大官当参谋,虽然不是正式官员,但能接触到核心政务,比当个没实权的小官强。   可幕僚终究是“编外人员”,能不能转正全看主子的脸色,而且还是没摆脱举人的身份限制。也有很多举人不甘心,会继续参加会试考进士,毕竟只有考上进士,才能真正摆脱出身的束缚,仕途才能有像样的发展。   总的来说,举人这层身份确实比秀才强太多,至少有了做官的敲门砖,不用再像秀才那样只能靠教书糊口。但要说这就能平步青云,那就太天真了。在清代的官场体系里,举人更像是基层办事员的“储备人才”,想往上走难如登天。   所谓“在京不过侍郎在外不过知府”,其实已经是把举人仕途的上限往高了说,绝大多数举人官员,一辈子都只能在基层小官的位置上打转,最后默默无闻地退休,连名字都没机会被写进史书里。    

0 阅读:72
亨克孤独

亨克孤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