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慌了,日本完了,印度着急了,菲律宾腿抖了,英法德沉默了,澳大利亚不跳了,韩国听风声了,赖清德睡不着觉了。因为他们发现,歼-20并不是最强的,中国的潜力远不止于此...... 中国军力在2025年的跃升,已从单一装备转向体系化作战能力。歼-20隐身战机的产量预计突破1000架,其超音速巡航和有源相控阵雷达让对手难以匹敌。更关键的是,配套的高超音速武器如YJ-19反舰导弹,速度超过10马赫,机动性极强,能从潜艇或舰艇发射,覆盖广阔海域。福建舰的服役标志着电磁弹射技术的成熟,排水量8万吨级,搭载J-35隐身舰载机,形成远海打击链条。这些进步源于持续投入,2025年国防预算达1.81万亿元人民币,重点倾斜航空和海军领域。火箭军东风系列导弹库存增长50%,运-20运输机高原起降常态化,确保后勤支撑。这样的积累,不仅提升拒止能力,还重塑区域平衡,让周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定位。 美国作为印太主导者,对中国军力增长的反应最为直接。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总额8950亿美元,其中印太地区拨款155亿美元,对台湾军援增至1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笔资金用于强化盟友协作,包括联合航母打击群部署。英国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携驱逐舰和核潜艇进驻印太,旨在展示集体威慑。但评估报告显示,美国担忧中国激光雷达和无人机的迭代速度,F-35产量虽多,却在高超音速领域落后。军费虽增1%,但印太舰队维护成本飙升,单靠砸钱已难掩焦虑。这样的调整,反映出华盛顿从进攻转向防御,试图通过禁运和技术封锁拖延差距扩大。 日本的防卫策略深受中国军力影响,2025财年预算达8.7兆日元,连续13年增长,首次超8兆日元大关。重点投资远程巡航导弹和反击能力,部署战斧导弹以应对台湾海峡紧张。2024年9月,歼-20编队逼近基隆港外40海里,雷达警报频发,推动日本与澳大利亚2+2磋商,声明强调海峡稳定。但预算增幅跟不上巡航常态化,西南诸岛防御依赖美日同盟,却面临资源分散。经济上,日本汽车产业对华出口占大头,军力升级虽急,却需权衡贸易风险。 印度在南亚的军事动作,源于对中巴合作的忌惮。2025年10月30日至11月10日,三叉戟演习动员2万兵力,T-90坦克和阵风战机齐上阵,覆盖印巴边境敏感区。巴基斯坦部署红旗-9防空系统,电子干扰强度翻4倍,印度无人机侦察达12架次/天。这种双线压力,让新德里采购法国装备的同时,担忧中国军工产能。南亚影响力对比下,印度花重金买进的系统,中国已实现流水线生产,差距拉大。演习虽撑场面,但资源吃紧,边境巡逻增频却难掩防御短板。印度着急的根源在于,军力不对称正侵蚀其区域霸权,迫使它在美印合作中寻求平衡。 菲律宾在南海的举动,暴露了其军事弱点。2025年多次联合巡航,与美澳澳纽等国在黄岩岛以东演练,反潜和海域感知科目密集。但菲律宾装备老旧,1958年两栖战车勉强凑数,滩头防御难撑半天。中方全程监视,外交部点明其甘当棋子角色。10月31日特遣部队巡航,延续波浪-2025演习,兵力相同,却引发中方例行巡航回应。菲律宾腿软在于,南海主动权已失,域外势力搅局只会加剧风险。经济依赖中国市场,军演规模虽大,实际威慑有限,这种被动姿态,让马尼拉在博弈中步履维艰。 澳大利亚从上蹿下跳转为低调,AUKUS核潜艇项目审查是关键。2025年,美国启动评估,确保协议符合美国优先议程,澳大利亚投资120亿澳元升级造船厂,却面临关税打压和矿产出口限制。8月Alon演习3600人规模,中国海空力量全程跟踪,平行航行和盘旋警告无情。贸易数据显示,对华出口是经济命门,反华表态换来重视,却吃下关键资源损失。核潜艇交付延期,澳大利亚不敢再瞎蹦跶,转而专注供应链稳定。这种转变,源于军力差距的现实压力,迫使堪培拉在印太棋局中选择务实路径。 英法德三国的沉默,源于经济账的清醒计算。德国汽车业对中国市场依赖深,2025年出口占比超30%,法国空客订单中中国航司份额突出。军方简报中,中国航母到导弹的体系力量清晰,跟着美国起哄只会伤及钱包。欧盟峰会上,德法支持贸易强硬,却犹豫动用核选项,担心北京反制。欧洲对华依赖正成地缘杠杆,军力反应趋于低调,闷头搞经济成为共识。这种务实态度,避免了无谓消耗,凸显了利益驱动下的战略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