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表示: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不出两代,你的孩子大概率会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一个打工仔,这究竟是为什么? 第一代华人精英能在美国站稳脚跟,本质是踩准了特定时代的“技能风口”。这些人里,很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国内清北、中科大这类顶尖高校出来的,有的带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经验,有的刚在国内计算机领域做出初步成果。 那会儿美国正赶上科技爆发期,硅谷缺能写底层代码的工程师,生物制药公司抢能做基因测序的研究员,他们手里的硬技能刚好卡在了需求缺口上。 为了扎下根,这些人能拼到极致——有个华人科学家回忆,刚到美国时,为了赶项目进度,连续三个月住在实验室,睡折叠床,吃泡面,连圣诞节都没出门。不是不觉得苦,是知道自己没退路,英语不如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没有家族人脉托底,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手里的技术,稍微松懈一点,可能就被淘汰了。 到了第二代,成长环境完全变了。他们生在美国,一落地就有美国身份,不用像父母那样担心“签证到期怎么办”“能不能拿到绿卡”。家里早就攒下了房子和存款,从小吃穿不愁,甚至能跟着父母去欧洲度假、上私立学校。父母照样会逼他们学数学、弹钢琴,可孩子心里没有“靠技能谋生”的紧迫感。 有个华人教授的儿子,高中时数学竞赛拿过州里的奖,父母想让他学工程,跟自己一样进科技公司,他却非要学哲学,说“比起写代码,更想搞懂人为什么活着”。 这种选择在第一代看来是“浪费天赋”,可在第二代眼里,不过是“选自己喜欢的路”——他们不用把技能当“救命稻草”,自然不会像父母那样死磕技术。 更现实的是,美国职场的规则早就不是“有技术就能往上走”了。第一代靠编程、做实验能混到公司中层、大学副教授,可再想往高处走,比如当公司高管、大学系主任,光有技术远远不够。 要当高管,得会跟投资人谈判,得懂怎么平衡团队利益,还得能在董事会上争取资源;要当系主任,得会申请大额科研基金,得协调不同教授的矛盾,甚至要跟学校管理层博弈。这些“软技能”,恰恰是华人家庭容易忽略的。 第一代忙着搞技术,没精力教孩子怎么“搞社交”,甚至觉得“钻营人际关系不光彩”; 第二代虽然英语流利,能跟本地人正常交流,可从小没被培养过领导力,也没见过父母处理复杂的职场关系,真到了竞争高层的关口,往往拼不过那些从小就参加社团管理、跟着父母参加商业晚宴的本地人。 还有个关键问题——第一代的“技能优势”早就不稀缺了。当年第一代华人能靠技术出头,是因为那会儿美国本土培养的相关人才少,全球能跟他们竞争的人也不多。 现在不一样了,美国本土的年轻人从小就接触编程,印度、东南亚的工程师也在抢硅谷的岗位,甚至国内的科技公司也能吸引顶尖人才回流,华人第一代的“技术红利”早就被稀释了。 第二代就算继承了父母的技术天赋,也只是跟其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没有了“稀缺性”加持,很难再像父母那样靠技术“拔尖”。 更别说很多第二代根本不想走父母的路,他们宁愿找个朝九晚五的工作,拿着月薪八千到一万美元的薪水,下班后陪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在他们眼里,这不是“退步”,是“正常的生活”,没必要像父母那样把自己逼到极限。 其实这种“代际回落”,不是华人的“失败”,而是移民家庭必然的转型。第一代的目标是“生存”,是打破阶层壁垒,让家人能在异国他乡安稳生活; 第二代的目标是“生活”,是在父母打下的基础上,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那些变成“中产打工仔”的后代,未必不幸福,他们只是没有延续父母的“精英路径”,而是选择了更轻松的生活方式。 但这也提醒着移民家庭:想让后代走得更远,光抓硬技能不够,还得教他们懂规则、会变通,在时代变化中找到新的竞争力,不然就算第一代拼得再狠,第二代也可能因为不适应环境而回到“普通”的轨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