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不清了!海南一女子生下女儿,回家养了3个月,突然发现出院记录上,写着“分娩一活男婴”,再加上那天有2人生孩子,她怀疑是不是抱错孩子了,到医院询问医生说是打错了,改一下就好了,见女子不信,医院解释:"生产后医护人员会第一时间告知婴儿性别,没有抱错的可能性,文书上性别错误是有可能的。" 陈女士永远记得那天的场景。为了给女儿办医保,她提前整理好所有材料,出生医学证明、户口本、出院记录一一核对。可拿起出院记录时,她的手突然僵住了。 “分娩一活男婴”——这六个字像针一样扎进眼里。她反复揉了揉眼睛,确认不是自己看错了。出生医学证明上明明写着“女”,户口本也是“女”,怎么医院的核心记录会出这种错? 一股寒意瞬间从脚底窜到头顶。她猛地想起生产那天,同一间产房里,恰好有个产妇生了个男孩。一个可怕的念头钻进脑海:我的女儿,会不会在医院被抱错了? 抱着嗷嗷待哺的女儿,陈女士的手止不住地抖。她立刻联系医院,满心期待对方给个合理的解释,可医院的回应,却让她更慌了。 接到陈女士的投诉,医院工作人员先是轻描淡写地说:“可能是打印机故障,或者医生笔误了。”随后就说可以帮忙修改记录,让她别小题大做。 “笔误?”陈女士气得声音都发颤,“这是孩子性别啊,怎么能笔误?我生产那天产房有个男宝,你们敢保证孩子没抱错吗?” 面对这个最关键的疑问,医院的回答斩钉截铁:“绝对不可能抱错,我们有流程的。”可当陈女士要求看监控、核对新生儿腕带记录时,对方却支支吾吾,拿不出任何证据。 更让陈女士崩溃的是,医院接下来的话:“你要是不放心,就自己花钱做个亲子鉴定,要是真抱错了,我们再负责。”这话像一把刀,把陈女士最后的希望割碎了。 自己的孩子被医院文书写错性别,要证明孩子是自己的,居然要先 花几千块做鉴定?陈女士越想越委屈,当场就哭了出来。 走投无路的陈女士把事情发到网上,没想到一夜之间炸了锅。网友们的愤怒,比陈女士本人还要强烈。 有网友骂道:“医院也太不负责任了!出生记录是法律文件,性别这种核心信息能错?这流程是摆设吗?”还有人分享类似经历:“我上次住院,病历把过敏史都写错了,还好我提前看了,不然命都没了。” 更多人共情陈女士的恐惧:“换我我也崩溃!十月怀胎生的孩子,就因为一张纸怀疑不是自己的,这种精神折磨谁顶得住?” 也有网友点出关键:“重点不是改记录,是医院得拿出证据证明没抱错!让家长自己做鉴定,这不是甩锅是什么?”这话戳中了要害,评论区瞬间一片附和。 有位退休护士留言透露:“新生儿出生后会戴腕带,和妈妈的腕带信息绑定,还有专人核对,性别写错且拿不出核对记录,绝对是医院失职。”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个性别写错了,改过来不就完了?可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事远没那么简单。 医疗文书可不是普通的纸条,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文件。《病历书写基本规范》里明确规定,病历书写要准确、真实、完整,核心信息绝对不能出错。 新生儿性别属于关键身份信息,直接关联出生证明、户口、医保等一系列手续。这次是办医保发现了,要是没发现,以后孩子上学、参军、办身份证,都可能出现大麻烦。 更严重的是信任危机。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靠的就是专业和责任赢得信任。可这次,不仅出了低级错误,还拒绝提供证据自证清白,反而把责任推给家长。 陈女士说的一句话让人破防:“我要的不是改那两个字,是要一份安心。可医院连这点都不肯给我。”这份安心,本该是医院最基本的服务啊。 事件发酵后,有媒体联系了涉事医院。这一次,医院的态度终于变了,说已经成立专项小组调查,会限期给答复。 可网友并不买账:“早干什么去了?非要等媒体曝光才重视?”还有人质疑:“现在成立小组,当初写病历、核对的时候,人都去哪了?” 其实大家愤怒的,从来不是“犯错”本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医院偶尔出点小错可以理解。但错了之后的态度,才是关键。 如果医院一开始就诚恳道歉,主动调取监控、核对腕带记录,把证据摆在陈女士面前,这场风波根本不会发生。可他们偏偏选择了最糟糕的方式:轻描淡写+甩锅。 在医院拖沓的处理中,陈女士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她不敢看女儿的脸,一看到就会想起“抱错”的可能;晚上失眠到天亮,满脑子都是生产那天的细节。 丈夫看她日渐憔悴,心疼又无奈,最终决定:“别等医院了,我们自己去做亲子鉴定吧,就算花点钱,也得买个安心。” 当陈女士抱着女儿走进亲子鉴定中心时,眼泪又掉了下来。她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为了证明“女儿是自己的女儿”,来做这种检测。 有人说,不管鉴定结果怎么样,陈女士一家都输了。没错,就算结果证明孩子没抱错,那段被怀疑、被折磨的日子,也成了这个家庭永远的伤疤。 而医院呢?就算最后道歉赔偿,失去的信任,又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赢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