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深夜,民国大美女郑苹如,被秘密押到小树林执行枪决。特务垂涎她的美色,犹豫半天不忍心就这样毙了。这时郑苹如突然开口说了一句话,特务最终成全了她。 她不是普通的女人,生于书香门第,外貌倾城,气质出众,曾是上海滩最耀眼的名媛之一,却选择了最危险的路:为国而战,投身情报线。 她的死并非意外,而是一场精心布置的猎杀,而她死前说出的那句话,不仅终结了自己的一生,也成为那个黑夜最震撼人心的一刻。 郑苹如1918年出生于上海,父亲郑重是清华大学创校元老,母亲也出身名门,家境优渥,文化氛围浓厚。她从小接受的是最顶级的教育,不仅中英文俱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曾赴日本留学,主修政治。 在那个年代,能出国留学的女子凤毛麟角,更何况她还美貌过人。从照片里看,她五官精致,眉目含情,举止之间有一种不属于凡尘的清冷与聪慧。这样的女子,在当时的上海滩,自然成了无数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梦中情人。 但她并没有选择走一条安逸的上流路线,而是被时代推着走上了另一条路:为民族、为信仰,走进了刀光剑影的地下世界。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郑苹如在日本留学期间,目睹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心中早已燃起抗日的怒火。她归国后,秘密加入了国民党的军统系统,成为一名女特工,外号“东方玛塔·哈丽”。 她的任务是接近汪伪政权高层,获取情报,这个任务极其危险,因为她要在敌人掌控的地盘上,用自己的美貌与聪慧,获取他们的信任。 在那段时间,她频繁出入各种高官酒会,身边环绕着各类军政要员,其中就包括汪精卫政府的要员丁默邨,这个人后来成为压垮她命运的关键人物。 郑苹如的身份极为隐秘,她一边是上海滩的风云人物,经常出现在公共场合,笑靥如花;另一边却是军统的秘密联络员,传递情报、策划暗杀、安排接头。 她曾多次深入敌营,获取核心机密,还成功策反了一些汪伪官员,她的代号是“Agent Z”,在军统内部被视为王牌。 但她也知道,自己每一次出任务,都是走钢丝。如果身份暴露,她所面对的将不只是死亡那么简单。 丁默邨是个复杂人物,既是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也是个极度风流的人,他对郑苹如一见钟情,疯狂追求。 有人说郑苹如曾利用他的感情获取情报,也有人说她其实对丁默邨并非完全无感。但不管怎样,这段关系最终成为她命运的转折点。 1940年初郑苹如的身份被怀疑,丁默邨手下开始秘密调查她,终于在一次任务中她被捕,当时她随身携带着一些密码电报,一切都暴露了。 她被关押在汪伪特工总部,遭到长时间审问,丁默邨亲自上阵,但始终无法从她嘴里撬出任何情报。 1940年11月一纸密令下达:郑苹如必须“就地正法”,理由是“叛国罪”。没有公审,没有辩解,只是一行冷冰冰的命令。 那天夜里天很冷,风很大,郑苹如穿着一身深蓝色的旗袍,被两个特务押着,走过泥泞的山道,她没有挣扎,也没有哭,只是低头走着,像是早已接受了命运。 其中一个特务,年纪不大,看着她精致的侧脸,忽然心软。他低声说:“你要是愿意写个悔过书,说出你背后的联络人,也许还能活。” 郑苹如没有看他,只是轻轻摇了摇头,就在他们准备执行枪决时,郑苹如突然开口,说了一句让人震撼的话: “开枪前,能不能让我整理一下头发?” 她说这句话时,语气平静,甚至带着点笑意,她慢慢抬起手,把被风吹乱的发丝拨到耳后,又轻轻拢了拢衣领,然后站直了身体,直视着黑洞洞的枪口。 那一刻,连特务都愣住了,她不是怕死,她是在为自己的死亡赋予尊严,几秒后枪声在小树林响起,她的身体缓缓倒下,旗袍被鲜血染红,眼睛却仍睁着,仿佛还在看着远方的光。 郑苹如的死在当时引发了巨大震动,军统方面震怒,蒋介石亲自下令调查。有传言说,戴笠得知消息后,连夜拍桌咆哮,说:“她是我们最勇敢的女特工,这笔账,我记下了。” 后来军统展开报复行动,连续刺杀了数名汪伪高官,而丁默邨,也在多年后被逮捕并枪决,算是为郑苹如“偿命”。 而她的家人,在她死后才知道她真正的身份,母亲悲痛欲绝,却也为女儿的勇气感到骄傲。 郑苹如的一生,短短22年,却像极了一部谍战大片,她本可以做一个才女名媛,享受锦衣玉食的一生;却选择了最危险、最残酷的一条道路。 她的美貌曾迷倒众生,却也让她成为猎物;她的聪慧让她在特工界如鱼得水,却也因此死于非命。 但她最后那句话,那种在生死关头依旧保持优雅的从容,才是她留给世界最震撼的背影。 在那个最黑暗的年代,她用自己的方式,照亮了一束微光,那是信仰的光,是尊严的光,也是一个中国女子,在乱世中如花凋谢,却不屈的光。 参考资料: 还原一个真实的郑苹如.凤凰网.2020-11-13 [引用日期2020-11-13] 郑苹如绝笔信后的密码档案.澎湃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