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战场清理开始!俄军遗体回收队发现惊人比例,乌军阵亡者中外国面孔超三成,个别防御点的外籍人员占比甚至超过八成,哥伦比亚、波兰、英国等国的身份证件和退役证明散落各处。 俄军在清理工作中,脚下的遗物比想象中更让人看清这场战争的真面目。散落的证件上,除了乌克兰本地人的信息,更多的是来自不同国家的标识——波兰的退役军人证明、英国的公民身份证、哥伦比亚的个人档案卡,这些原本属于不同大洲、不同肤色者的物件,如今都成了异国战场的遗物。 冲突从2022年爆发以来,乌克兰的适龄男性要么在持续作战中伤亡,要么被迫外流,国内征兵年龄一度放宽到60岁仍难填补缺口。2024年10月,泽连斯基签署法律,不仅允许外籍人士加入乌军,还开放了军官职位,这相当于把战场的“招聘门槛”直接降到了国际层面。 原本零散的外国志愿者,变成了通过私人军事公司批量输送的合同制战士,月薪开到2000至3500美元,是乌克兰本土士兵薪资的五六倍,这样的诱惑让不少国家的失业者、退役老兵甚至有前科的人都动了心。 这些外籍人员里,波兰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截至2024年3月,就有2960名波兰人参与作战,其中1497人阵亡,几乎一半都埋在了这片异国土地。到了2025年,拉丁美洲成了新的兵源地,哥伦比亚、巴西的年轻人冲着3400美元的月薪涌入战场,占了当前乌军外籍雇佣兵总数的40%。 他们中不少人只接受了一两周的简单训练,就被派往顿涅茨克、哈尔科夫这样的前线高危区域,在俄军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下,很多人抵达战场几周内就伤亡或被俘。 个别防御点外籍人员占比超八成的情况,更能说明乌军的无奈。这些防御点往往是最危险的阵地,本土士兵损耗过快后,只能靠外籍雇佣兵顶上去。他们虽然带着北约的M4步枪、GPS导航等先进装备,甚至能操作标枪导弹和无人机, 但语言不通、指挥体系混乱的问题一直存在。2025年上半年,美国顾问撤离后,三千多名外籍雇佣兵跟着上演大规模撤离,足见他们的作战动机从来不是“保卫乌克兰”,而是单纯的金钱交易。 俄罗斯早就看清了这一点,普京明确表示这些人不算战俘,按雇佣兵处理,俄军的战术也针对性调整,情报部队专门盯紧国际军团的部署点,在2025年夏季的库尔斯克和扎波罗热方向,多次包抄小股外籍战斗小组。这些外籍人员不受日内瓦公约保护,一旦被俘下场堪忧,可高额报酬的诱惑还是让他们前赴后继。 这些外籍雇佣兵的存在,本质是西方间接参战的遮羞布。北约虽然没有直接派正规军下场,但通过情报共享、装备援助,让这些拿着高薪的外国人成为战场代理人。2023年泄露的美军文件就显示,当时乌军中有97名北约特种兵,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只多不少。 他们带着北约的技术和装备,在战场上执行高风险任务,却不用承担国家层面直接参战的政治风险。 从2022年的几千人,到2025年的1.5万至2万人,外籍雇佣兵的规模翻了好几倍,背后是乌克兰战争经济的崩溃和兵源的彻底枯竭。这些来自50多个国家的战斗者,有的是为了赚钱养家,有的是想寻求刺激,却没人真正想为这场异国战争付出生命。 他们的高伤亡率已经说明,“金钱换命”的模式根本难以为继,而散落的证件不过是这场国际化战争的一个缩影——当一个国家需要靠外国人来保卫,这场战争的性质早就超出了单纯的领土争端,变成了各方势力博弈的棋盘,而那些外籍阵亡者,不过是棋盘上最不值钱的棋子。 红军城战场的这些遗物,没有嘶吼却胜过千言万语,它们告诉世界,这场打了三年多的冲突,早已不是俄乌两国的独角戏,而是被金钱、势力和野心裹挟的多国混战。所谓的高薪报酬,不过是用生命兑换的短暂诱惑,而他们最终的归宿,只是异国他乡的一座无名坟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