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老头子这次来中国没安好心,说白了不就是盯上大湾区了,想撺掇咱们再申办一次夏季奥运会吗?别以为他揣着笑脸逛体育展、跟奥运冠军拍合影,说些体育搭台文化唱戏的漂亮话,就能把那点小心思藏严实。现在谁还不清楚,夏季奥运会早从人人抢的香饽饽,变成了谁碰谁皱眉的烫手山芋,也就国际奥委会急得团团转,到处找冤大头接盘。 现在全球范围内,敢接夏季奥运会这个活儿的国家没几个了,要么是没钱撑不起场面,要么是算清了账不想亏本。反观咱们大湾区,高铁四通八达,现成的体育馆一抓一大把,自然就成了他眼里最理想的目标。可他忘了,中国人最会算经济账,不是几句好话就能忽悠着掏腰包的。 办一届夏季奥运会,可不是请几万人来开个运动会那么简单,那简直是个吞金无底洞。从决定申办开始,前期的宣传、调研、公关就得砸进去几百万,真要是申办成功了,后续的投入更是吓死人。自1960年以来,几乎所有主办城市都栽在了预算超支上,平均下来实际花的钱要比最初申报的多180%,有的甚至直接翻了三四倍。 2016年里约奥运会就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一开始喊着要搞“史上最节俭奥运”,申报预算才46亿美元,结果赛事结束一算,总支出直接冲到131亿美元,硬生生亏了85亿美元,换成人民币得有五百多亿。为了遮掩城市里的贫民窟,他们还特意花3亿美元修了堵7公里长的“遮羞墙”,这笔钱花得不明不白,赛后那些临时搭建的场馆要么扔在那生锈,要么被拆了当废铁,一点用处都没有。 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更是把烧钱玩到了新高度,账面上就亏了428亿人民币,实际总投入差不多得有200亿美元,是最初预算的四倍还多。本来想着靠门票和旅游收入回点本,没成想遇上疫情,只能空场办赛,门票收入直接归零,还得额外掏几百亿日元搞防疫。那些为奥运新建的场馆,赛后维护费高得离谱,普通老百姓看着自己交的税被这么挥霍,怨气冲天,对奥运会的支持率一度跌到28%。 再往前数,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更惨,直接给当地留下了一堆烂账,政府没办法,只能向市民征收“奥运特别税”,这税一收就是30年,直到2006年才把债还清,当地人数十年都在为一场奥运会买单。 现在全世界都看透了夏季奥运会的套路,投入和回报根本不成正比。除了看得见的场馆建设,看不见的隐性支出更是一大堆,赛事期间的交通疏导、人员接待、安全保障,哪一样都得花钱。而且这些投入大多是一次性的,赛事一结束,很多设施就成了摆设,不仅赚不到钱,还得倒贴钱维护。巴赫这次来中国,说白了就是想让咱们接下这个烂摊子,毕竟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得漂亮,基础设施底子厚,大湾区又有不少现成场馆,看起来像是完美的接盘侠。 可他也不想想,中国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需要靠奥运会证明自己的国家了。我们现在更愿意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搞科技创新、改善民生、修建学校医院,这些东西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受益。 现在很多国家对申办奥运会避之不及,甚至出现过只有一个城市申办的尴尬情况,就是因为大家都算清了这笔账。与其花几百亿去办一场大概率亏损的奥运会,不如把这些钱用在实处,给老百姓谋点实实在在的福利。 夏季奥运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都是国际奥委会自己造成的。一直改不了铺张浪费的毛病,预算管控一塌糊涂,把主办城市当成提款机,久而久之自然没人愿意接手。巴赫想让中国接盘,怕是打错了算盘。我们可不是任人拿捏的冤大头,花钱得花得值,大湾区的未来也不需要靠一场奥运会来点缀。 与其琢磨着怎么说服中国申办,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改革奥运会,把它变得更节俭、更务实,让它重新成为大家愿意参与的盛会,而不是现在这样人人躲着走的烧钱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