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软弱愚蠢到什么程度,丹麦已给世人做了最生动的诠释!全国军队加起来不到2万人,连人家一个师的兵力都不够,空军总共就54架战斗机,还大方送6架给乌克兰,剩下的F-35A和F-16全靠美国兜底维护,把国防当成了“过家家”。 600万人口的体量,2025年职业军人刚凑够9000人,女兵占比才10%,这规模放在军事强国里,顶多算个负责治安的加强营。真要是遇上紧急情况,别说守护绵长的海岸线和北极圈领土,能不能守住首都哥本哈根的核心区域都得打问号。 丹麦的兵源还严重不足,2024年全年接受基础训练的新兵才4700人,就算计划到2027年提升到6500人,这点人连填补正常的人员损耗都不够。逼得丹麦2025年只能出台新法案,把18岁以上女性纳入义务兵役,服役期从4个月硬生生拉长到11个月,指望靠强制征召凑够人头,这样拉来的兵战斗力能有多强,用脚想都知道。 空军的操作更是把“外行指挥内行”演绎到极致。54架战机里,43架是超期服役的F-16,能随时拉出去作战的也就30架左右。2024年跟着欧洲盟友起哄,随手就把6架F-16送给乌克兰,直接让可用战力少了五分之一。 而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F-35A,2016年就拍板要买27架,直到2024年才收到10架,后续增购的8到10架还没影子。更窝囊的是,这些F-35A的飞行员得专程跑到美国训练,战机的维护保养、系统编程全被美国攥在手里,连作战参数调整都得看美国脸色,等于自家的空中力量完全是别人的“遥控玩具”。 明明自身实力弱到离谱,丹麦却偏要在国际上硬刷存在感。作为北约创始成员国,这些年动不动就把仅有的F-16派到立陶宛、冰岛搞部署,摆出一副“地区守护者”的架势。2025年11月更是高调宣布,已经向乌克兰交付了价值8.3亿欧元的武器装备,这笔钱居然还是靠冻结俄罗斯资产产生的收益凑的,等于拿着别人的钱给自己买吆喝。 可回头看国防预算,2023年才占GDP的1.4%,连北约2%的最低标准都没达到,直到2024年3月才慌慌张张宣布,2024到2028年追加59亿美元军费,再加上之前承诺的10年227亿美元投入,才勉强能在2024和2025年达标,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操作,纯属打肿脸充胖子。 想要强化防务却毫无章法,格陵兰岛的防务建设简直是笑话。2025年先是宣布投入20.5亿美元强化北极和北大西洋防务,没几天又把预算翻了一倍到42.6亿美元,又是要建北极司令部,又是要铺海底电缆,还要买新型舰艇、巡逻机和无人机,在格陵兰岛东部装预警雷达。 可实际情况是,目前负责巡逻的4艘泰提斯级巡逻舰已经用了35年,天天故障缠身,4架CL-604“挑战者”飞机也快到服役年限,根本没法执行复杂任务。而新规划的3艘新型舰艇,连尺寸、排水量都没定下来,无人机采购更是连型号都没影,最后只能厚着脸皮求法国和欧盟派兵支援,把自家领土的安全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 装备采购更是乱成一锅粥,2025年一会儿宣布花9.19亿美元从法国、德国买防空导弹,一会儿又从挪威租赁防空系统,想搞分布式防空网络;这边刚敲定花45亿美元买16架F-35,那边又计划投1.84亿美元买攻击无人机,还要订购1000辆德国奔驰全地形车。 看似到处撒钱,实则毫无统筹,装备来自五湖四海,兼容性根本没保障,后续维护更是得看各个国家的脸色,最后很可能变成一堆连不起来、用不了的“废铁”。 一个国家的国防本该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丹麦却把它当成了讨好盟友的工具。兵力不够靠强征,战机维护靠美国,防务安全靠盟友,自己只敢在国际上摆姿态、送装备,把有限的国力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刷存在”上。 这样的操作别说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恐怕连基本的主权自主都难以保障。丹麦用实打实的行动证明,国防建设从来不是“表面功夫”,靠依附他人、牺牲自身实力换来的虚假存在感,终究经不住任何风雨,而这种既软弱又短视的做法,也彻底沦为了国际社会的反面教材。

任飞扬
如果特朗普要把丹麦变成美国属地,估计派几百人的部队就可以完成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