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11900家企业破产,默茨急了:绝不能让中美决定技术未来 截至今年,德国已经永久关闭了17座核电站,同时大约六成的煤电厂也被停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从表面上看,德国的经济似乎很强大,特别是在高端制造业、汽车工业和工程技术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地位。 然而,当疫情后经济复苏的脚步越来越沉重的时候,德国的一些传统行业却出现了大规模的破产潮。 2025年,德国的破产企业数量突破了1.1万家,比去年增长了17.5%,这对德国这样的工业大国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更让人心疼的是,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几乎成了破产的“重灾区”。不止是小餐馆和便利店,就连百货商场、超市等传统零售业也大面积关店。 以柏林为例,仅2025年第一季度,市中心就关闭了450家小型零售门店。看到这些数字,人们不禁要问:德国曾经的“制造强国”怎么就沦落到如此境地? 其实,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疫情或市场需求的变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能源危机**。 如果说德国经济的破产潮有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能源政策。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德国政府决定大力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实施“弃核退煤”的政策。 短短几年间,德国关停了17座核电站,关闭了60%的煤电厂。这些措施本来是为了推进绿色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看似是为了更好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现实并不像理论那么美好。为了弥补核电和煤电的空缺,德国不得不依赖高价的能源进口,尤其是液化天然气(LNG),这一政策使得德国的电力价格暴涨,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 到2025年,德国工业用电价格已经是中国的六倍以上,这对于一直依赖“德国制造”的企业来说,几乎等于“自断经脉”。 更糟糕的是,德国曾经以电力出口为荣,如今却变成了一个电力净进口国。它不得不从法国购买核电,从挪威购买水电,而这种转变意味着德国失去了能源自主权,经济发展再也没有以前那样的动力。 当国内的经济环境不再优越时,德国企业开始寻求海外市场。过去五年,德国的资本净流出三倍增长,很多德国本土企业将投资重心转向东欧,甚至亚洲市场。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德国国内的成本压力和经济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这段时间内却开始反向收购德国的工业资产。美的收购了库卡,潍柴控股了凯傲,这些并非个案,而是一种日益明显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资本并购的方式进入德国市场,这在外界看来,似乎是“逆向收购”,但对于德国而言,这反映了一个更严重的危机——“资本流失”。 除了能源问题,德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困境也逐渐显现出来。尽管德国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材料科学等领域仍具有一定优势,但它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却远远落后于中美。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连续五年位居全球专利申请数量的首位,而美国则在高端芯片、基础研究等领域保持着绝对领先地位。 与之相比,德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3%,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率仅为30%。大多数企业依然依赖传统的方式运营,面对快速变化的科技浪潮,显得十分被动。 德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技术独立战略,尤其是在量子计算、半导体制造、绿色科技等领域的计划,似乎是对这一困境的回应。然而,这些宏伟的计划背后,缺乏资金、人才和可行的执行方案。 例如,英特尔原本计划在德国投资300亿欧元建厂,但由于成本过高、政策不确定性等原因,最终大幅缩减了投资规模。这样的现实,说明了德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面临的挑战。 默茨政府提出要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6G等前沿科技领域争取领先地位,但这一愿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实施方案。 资金、政策的不确定性、人才的短缺,都是制约德国在这些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的关键问题。就连欧盟原本期望的“德拉吉报告”也未能给德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此外,德国还面临着一个更加严峻的外交困境——它在半导体、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领域对中美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如今,德国企业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若遵循美国的技术管制,可能会失去中国这个巨大市场;而如果继续与中国合作,又可能面临来自美国的二级制裁。这使得德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变得越来越被动。 那么,德国该怎么办?如果继续闭门造车,只依靠自身的力量,显然很难赶上中美的步伐。德国不缺技术,不缺人才,但它缺乏一个清晰的战略和明确的执行路径。 目前,德国正面临一个重大的选择。是继续在自己设置的“圈子”里徘徊,还是抓住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机会,走出一条新的技术发展道路?未来的技术主导权,能否还掌握在德国的手中,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揭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