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长津湖战役里,美军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美陆战一师的师部所在地下碣隅里,在志愿军进攻的头一天里并没有受到进攻美军:中国军队好像满足于占领山顶。 说起长津湖那场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跟美军陆战一师死磕,硬是把对方打得灰头土脸撤退。可要是深挖细节,你会发现里面有不少让人挠头的点,尤其是美军在下碣隅里那边的记录。1950年11月27日夜,美陆战一师师部窝在那个Y字路口的地下碣隅里,外面风雪呼啸,他们听着远处柳潭里和新兴里的枪炮声,心跳加速,等着中国部队扑过来。结果呢?一整夜过去,师部这边安静得像没人事儿,中国部队就好像只顾着抢山头,没往下碣隅里低地冲。这事儿在美军档案里写得清清楚楚,他们觉得这不对劲儿,怀疑对方在憋大招。可实际情况呢?志愿军那边真不是故意的,而是被地形和天气卡得死死的,进攻推迟了一天,这就给美军喘息机会,赶紧筑起环形防御圈,事儿就复杂了。 那年秋天,美军在麦克阿瑟指挥下北上追击朝鲜人民军,气势汹汹,陆战一师推进到长津湖一线,打算一鼓作气打到鸭绿江。志愿军第九兵团呢,宋时轮领着20军、27军、79军,秘密从山里摸上来,昼伏夜出,靠着日本人留下的老地图,翻山越岭,冻伤饿肚子是家常便饭。计划是27日黄昏全线开打,东线27军主力对新兴里和柳潭里,西线20军卡住湖西。可第九兵团实际推进比想象中慢多了,尤其是对下碣隅里的58师,任务重,地势更烂。长津湖东边地形像个漏斗,山高路窄,大雪一封,部队卡在东白山脚下动弹不得。美军情报显示,他们以为中国部队会直捣师部,谁知对方先花力气占高地,切断退路,这在美军看来就是“奇怪的现象”——中国军队好像满足于占领山顶,没急着往下冲。 为什么延迟?说白了,就是后勤和地形双重夹击。58师用的是大正时代日本绘的旧地图,二三十年过去,路早变样了。侦察员从当地朝鲜猎户那儿打听到东白山有条小道,当年日军走过,可没人实地踩过,就发电报说能通。结果派172团一个连上去开路,发现雪深齐腰,林子密得像墙,压根儿过不去。师长黄朝天急眼了,按原计划27日得进攻,晚了就麻烦大。没办法,赶紧调整,172团参谋长刘锡文带二营轻装绕道,战士们脱重装备,涉冰河过长津江,那江面冰薄处一踩就裂,很多人掉进去冻成冰棍。最终28日凌晨才到富盛里,三面围住下碣隅里外围。美军那边呢?师部有三千多人,大多是工兵、医护和后勤,火力不弱,27日夜他们从柳潭里撤下来的部队还没全到,但已经开始挖壕沟、架机枪,飞机空投补给,硬是把阵地整成铁桶。这延迟一天,就让美军从被动挨打变成有备无患。 进攻真打响是28日夜,志愿军172团二营五连六连和三营九连,直奔东山。那东山是下碣隅里东侧高地,美军叫它东丘,居高临下,能俯瞰整个碣隅里,连美军临时机场的动静都看得清。部队推进时,九连副营长吴国祥带队摸黑上山,只靠指北针,雪窝子陷一个又一个,半夜走岔了路,在山脚发现美军轰炸后烧剩的木屋,里面有个朝鲜老人,指了条羊肠小道才继续。冲锋时伤亡不小,五六连从侧翼包抄,合力清哨,拿下东山和小高地。可清点人数,九连剩三个班,师部电令他们就地守住,别往下碣隅里冲,怕丢了高地反被反扑。美军档案里提,中国部队确实先控山头,没直接打师部,这让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松口气,赶紧调5团7团残部回防。结果呢?志愿军高地卡得死死的,美军想突围得抬头挨枪。 杨根思是172团三连连长,江苏泰兴人,早年新四军出身,抗日解放战争打过不少硬仗,入朝前就立过功。28日夜,三连接替东山阵地,杨根思带一个排守1071高地,那地方是美军撤退必经,坡陡易守。29日晨,美军从下碣隅里突围,坦克炮火先轰,步兵九次冲坡。三连依托岩石还击,手榴弹机枪轮番上,敌尸堆山。杨根思亲自端枪射击,弹药见底时,抱炸药包扑下去,跟四十多美军同归于尽,保住阵地。这事儿志愿军总部后来追授他特级战斗英雄,第一位。美军那边记录,29日东山火力猛烈,阻了他们半天,伤亡上千。要是27日就打,杨根思他们早切断退路,陆战一师师部难逃。 战役整体看,志愿军第九兵团分割美军成功,柳潭里新兴里打得狠,美陆一师5团7团撤到下碣隅里时,沿路丢下千把尸体,平均一小时走三百米。12月1日,美军全线南撤,史密斯指挥突围,空军掩护,志愿军追击时冻伤饿肚子严重,补给跟不上。美军档案承认,这仗让他们元气大伤,陆战一师回釜山休整几个月,到李奇微上台的反击战第二阶段才重返前线,之前还派小队抓山里游击队。志愿军呢?第九兵团损失大,58师等部补充苏联装备,到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只剩一个军上阵。这就是长津湖的代价,志愿军用血肉之躯堵住美军北进,换来谈判桌上的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