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地下党王同兴家里突然来了两个陌生人,他们臂缠毛巾、手提点心,这是说好的接头暗号。王同兴没起疑,中了特务的奸计。 话说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大地乱成一锅粥,国民党蒋介石正忙着围剿红军,共产党人在白区地下活动得小心翼翼。那时候,河南南乐县一带是中原腹地,国民党特务横行霸道,地下党同志们靠着各种暗号和联络方式维持组织。1934年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王同兴作为南乐县委委员,正干着联络上级任务的活儿。他家突然来两个三十来岁的陌生人,一个胖点一个瘦点,胳膊上缠着白毛巾,手里提着油纸包的点心。这套组合拳正好对上中共直南特委定的接头暗号,王同兴一看就信了,没多想就把人让进屋。谁成想,这俩家伙根本不是自己人,而是国民党特务头子沈哲臣和叛变的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铁秋。他们俩早从卷宗里把南乐地下党骨干的模样记牢了,这次下手就是冲着中南县委来的,想一锅端掉整个网络。 先说说这些同志的来头吧。王同兴是南乐本地人,早年投身革命,当上县委委员,主要管着传递情报和集结力量的事儿。那年头,地下党在乡村隐蔽得像老鼠过街,动不动就得换地方。他平时以农民身份掩护,帮着上级分发文件,协调基层小队。宋同发是团县委书记,比王同兴年轻,专管青年动员,经常在村里串门,拉人入伙。陈仰贺呢,当南乐县委书记,经验老道,以教书匠的面目活动,实际指挥多项秘密任务,包括筹粮和印传单。王丛吾隶属直南特委,负责督导南乐一带党务,身手敏捷,骑马追风似的,常在紧急关头救场。这帮人平时互相掩护,维系着中原地下火种,可国民党特务盯得紧,稍不留神就出岔子。 那天早上,两个特务自称是上级派来传话的,说河北省委在大名县开紧急会议,议题牵扯多地代表,得赶紧集人。王同兴信以为真,带上他们先去找宋同发。那宋同发家在村边,特务们跟着王同兴走村串户,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眼睛四处瞄,盘算着怎么下手。找到宋同发后,三人又转去后陈家村找陈仰贺。陈仰贺家围墙低矮,特务们假模假样递文件,催着动身。四个人加上两个外来户,一共六口,挤上村口借来的骡车,吱嘎吱嘎往大名方向赶。路上,车轮碾过冻土,颠簸得人骨头散架。特务们卷宗里早有底,目标就是中南县委这几条大鱼,沈哲臣亲自布置,王铁秋这个叛徒提供情报,两人腰间还别着家伙,打算过河后就动手抓人。 巧就巧在同一天,王丛吾也按上级命令从特委驻地下乡联系工作。他骑匹枣红马,沿驿道直奔南乐,先到王同兴家。推门一看,人去屋空,王同兴媳妇说早间有俩生面孔来,王同兴领着走了。王丛吾心里咯噔一下,但没露声色,转身去宋同发家打听。宋母说儿子随王同兴去后陈家村了。王丛吾二话不说,策马赶去陈仰贺家,家人报信说一行人已上骡车去大名开会。这下王丛吾坐不住了,他管着南乐地下事务,开这么大事儿怎么会不通知他?直觉不对劲,掉头就追,风尘仆仆地往大名路上奔。 追到范堤村外,王丛吾远远瞅见那辆骡车,前头身影晃荡,正是陈仰贺他们仨和两个陌生人。他没贸然上前,勒马放缓,装成路过的学生模样,眼睛一扫,陈仰贺也瞧见他,赶紧摇头示意有猫腻。王丛吾心领神会,继续往前赶路,没停顿。骡车晃悠着到了卫河渡口,河水急湍,两岸芦苇密布,岸边有间茶棚,老汉在煮水。船还没到,车上人陆续下来歇脚。王丛吾早下马系好缰绳,进棚要了壶茶,端碗坐那儿,眼睛盯着河面。特务们一见王丛吾,就从卷宗认出这是直南特委的头头,大鱼上钩,矮胖的沈哲臣从怀里摸出假文件,瘦高的王铁秋殿后,两人交换眼色,打算就地拿人。 陈仰贺见势不妙,对王同兴和宋同发低语几句,提议路远喝口茶暖身,便领着两人往茶棚走。高个特务沈哲臣上前,递文件给王丛吾,嘴上说这是中央新文件,大名会议内容都在上头。王丛吾接过假装看,趁特务分神,眼神给陈仰贺他们一扫,示意快撤。宋同发心知肚明,拉着王同兴和陈仰贺借口上茅房,绕到棚后。王丛吾也起身,甩开步子往厕所方向去。三人聚一块儿,简单合计,王丛吾主吸引火力,其余速速脱身。计划定下,王丛吾先出厕所,直奔北边田埂跑,脚步跨沟过坎。两个特务反应快,拔枪追赶,沈哲臣扣扳机,子弹啸过草丛,王铁秋扯嗓子喊抓共党。王丛吾仗着地形熟,翻坡钻林子,很快就甩开距离,身后枪声稀疏下来。 这边,陈仰贺三人见特务追远了,赶紧从小门溜出茶棚,奔向河岸,涉过浅滩,芦苇一晃就没了影。特务们追丢王丛吾,悻悻折返,渡口空荡荡的,计划泡汤。整个行动从王同兴家开始,到渡口结束,没过半天,就这么化险为夷。事后上报,直南特委机关保住了,南乐县委及时转移阵地,没让敌人钻空子。王丛吾因为机警脱险,得了上级表扬,继续干地下工作。王同兴、宋同发、陈仰贺也重返岗位,加紧警惕,强化联络规矩。从那以后,南乐地下党在中原白区坚持下来,直至抗战爆发,成了抗日力量的骨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