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终于下达撤退命令,但很遗憾,几千乌军已经插翅难飞。 泽连斯基在11月14日的声明里说得情真意切,允许红军城的乌军自行决定是否撤退,还强调“不会让士兵为废墟送命”,可明眼人都看得明白,这份命令来得比俄军的包围圈晚了整整十天。 早在11月4日,俄方就已官宣完全控制红军城,城内数千乌军要么躲在坍塌建筑的地下室里断粮断弹,要么在俄军的封锁线下连露头的机会都没有,所谓撤退不过是泽连斯基给外界看的姿态,对被困士兵来说毫无实际意义。 而这已经不是泽连斯基第一次在战局失控后才松口,回看2024年2月的阿夫杰耶夫卡战役,同样是俄军形成合围、乌军伤亡惨重,泽连斯基直到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强行下令撤退后,才追认“这是正确决定”。 两次战役如出一辙,都是前线士兵快被打光了,撤退命令才姗姗来迟,差别只在于阿夫杰耶夫卡的乌军还能撤出部分有生力量,而红军城的守军连突围的缝隙都找不到。 俄军这次的合围做得相当彻底,从10月27日控制火车站开始,用两百辆坦克和三层封锁线把红军城裹得严严实实,帕夫洛格勒高速公路上,任何试图增援或突围的车辆都会遭到无人机的无差别猎杀,6条补给干线早在一周前就已全部中断。 泽连斯基为啥非要等到士兵插翅难飞才肯松口?答案藏在乌克兰的民意变化里。 盖洛普前不久的调查显示,52%的乌克兰人支持通过谈判结束战争,比一年前翻了近一倍,而愿意战斗到最后的比例已经降到38%。 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的数据更直接,10月的调查里,愿意忍受战争长期化的民众比例首次跌破七成,从2月的73%降到63%。 泽连斯基心里清楚,再让数千士兵白白牺牲,国内的抗议声浪会彻底压不住,毕竟现在乌克兰的人口已经从战前的4300万跌到3400万,630万人沦为难民,370万人居无定所。 能打仗的青壮年早就捉襟见肘,18-24岁自愿服役者能拿到2.4万美元奖励,就是因为兵源已经枯竭到需要重金招募的地步。 可民意归民意,泽连斯基的决策始终绕不开西方的脸色,他一直想靠红军城的坚守向西方证明“乌克兰还能打”,毕竟欧盟明年承诺的180亿欧元援助、美国的军援预算,都需要这样的“抵抗叙事”来背书。 就像之前的巴赫穆特、库尔斯克战役一样,哪怕乌军伤亡惨重,只要还有一个士兵在前线,泽连斯基就能向西方要到援助。 但这次西方似乎不再买账,北约前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11月10日直接泼了冷水,明确表示北约绝不会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不会为了乌克兰和俄罗斯打三战。 反观俄军能稳稳锁住红军城,靠的不只是兵力优势,还有战术革新和背后的后勤支撑。 他们没搞传统的巷战冲锋,而是用鲁比孔无人机24小时侦察,引导FAB-1500重型制导炸弹精准打击乌军的补给点和藏身工事,一周内就投下372枚,让乌军士兵不敢轻易暴露。 地下战场更狠,俄军利用红军城的苏联时期煤矿巷道,派突击队潜入炸毁通风井,把数百名乌军困在200米深的地下。 对比之下,乌军的困境早已超出战场层面,俄军披露的数据显示,一个月内已有近两个营的乌军在红军城附近投降,被俘人数可能高达1000人,阵亡人数突破6500人。 更让人揪心的是被俘人员交换的僵局,11月12日扎哈罗娃就指责乌方破坏谈判,原本计划交换1200名被俘人员,最终只交换了不到360人,而乌方直接宣布2025年前不再进行此类对话。 前线士兵看不到回家的希望,后方的家属们也在持续抗议,指责政府不管士兵死活,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到家属聚集在总统府外举牌,要求泽连斯基优先解决被俘士兵问题。 外国雇佣兵的遭遇更能说明乌军的混乱,这次俄军俘虏中出现了法国、哥伦比亚籍雇佣兵,甚至有消息称乌军在索博列夫卡地区扣押了5名外国雇佣兵,以每人2万欧元的价格索要赎金。 这些雇佣兵本是冲着高额报酬来的,却没想到会沦为乌军的“摇钱树”。 而数据显示冲突爆发以来已有4000多名外国雇佣兵在乌克兰死亡,高死亡率背后是乌军指挥混乱、协同缺失的现实,之前还发生过乌军与哥伦比亚雇佣兵互殴两天的乌龙事件。 泽连斯基的迟来命令,终究没能改变红军城乌军的命运,他一边向西方喊话要更多援助,一边提出让乌控领土加入北约的停火提议,却被俄专家点破“和平谈判意味着他政治生涯的终结”。 现在红军城的战火虽然渐息,但乌东战线的漏洞已经显现,米尔诺格勒北部防线全线崩溃,而乌克兰手里能用来坚守的坚固堡垒已经所剩无几。 这场战争里,最无辜的永远是前线士兵和普通民众,他们为了政客的决策和外部的博弈付出生命,却连撤退的机会都没能及时得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