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还在幻想着出兵干涉中国统一,可是日本的军舰还没离开港口,火箭军的6到8个导弹旅在十五到三十分钟内就能向日本西南部的38个机场和军港发射一千枚东风导弹。 日本西南部的几十个军事据点,实际上早就是中国火箭军瞄准的“靶子”,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些地方很可能会在极短时间内失去全部作战能力。 如果真的发生冲突,先遭殃的不会是海上的舰队,而是关键的后勤和作战节点。机场和军港只要被打成几个大坑,飞机开不出来,舰船也没法补给,无论有多少先进装备都只能停在那里干着急。 日本在嘉手纳、横须賀这些重点基地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可现代导弹讲究精准打击,几分钟内就能让这些地方瘫痪,这种效率不是喊几句口号能弥补的。 军事上的瘫痪只是开始,更大的压力会蔓延到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日本依靠港口吞吐和能源进口,炼油厂和重要物流枢纽往往被优先锁定。 导弹一旦落到这些地方,正常的进出口和工业生产立刻变成难题。最直接的就是油不够用,交通就停摆,工厂离开了原材料也只能关门。 像东京和大阪这样的工业区,一旦供应链断了,直接影响的不只是经济数据,更是整个社会的运转。日本原本以出口制造业和发达产业支撑着国家,但战争让这些基础变得脆弱。 有人觉得只要海上自卫队的准航母和最新战机还在,日本就有翻盘的机会。现实却是,整套体系的打击让单一装备变得孤立无援。 像大吨位驱逐舰和隐身战机之类的高端武器,在失去了信息和后勤支持之后,只能在高风险区孤军作战。 即使能够升空或出港,面对的是对手早就布局好的导弹火力。战争不是比拼单个武器,而是看谁能撑住整个国家的运转。 这些年日本政客话说得很硬,但实际行动远没有那么干脆。原因无他,真到了要下决心出兵时,就不得不面对一连串技术和经济的实际难题。 不是喊几句口号,动几艘军舰就能解决的事,而是整个国家能不能承受一场体系性、毁灭性的对抗。这样大的风险,大多数决策者心里其实都很清楚。 说到底,打仗早就不是几艘舰船之间的较量,而是整个国力和战略布局的硬碰硬。真正的问题还在于,面对这样一场无解的风险,日本还敢不敢真的走那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