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纳闷,为什么印度年年贸易逆差,却还有钱能买外国货?其实真相是,印度早就没钱了,外汇储备少得可怜,连50亿美元的阵风战斗机订单都拖着不付,国际信誉都快崩了。尽管这样,印度还得不停地“吸血”,四处找钱填补国内外的财政大窟窿。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印度这个国家,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其未来的巨大市场潜力,大家都知道,印度GDP增速曾经被誉为“全球第一”,还经常成为各国经济学者的研究对象,但一旦你深入看一下印度的贸易账本,真相就像揭开面纱一样,瞬间让你明白:这张看似光鲜的经济外衣,里面藏着不少问题。 首先印度的贸易逆差已经成为一个持续性的难题,换句话说,它进口的东西远远超过它出口的东西,到了2022年,贸易逆差的数字几乎突破2700亿美元,哪怕有那么点赚钱的潜力,怎么花都不够,外汇储备早早开始吃紧,看似巨大的外汇储备,其实掩盖了它依赖进口的事实。 印度很喜欢展示自己外汇储备的美好数据,比如在2025年9月,号称能覆盖11个月的商品进口,但你得知道,这些储备中很多是黄金或不易变现的资产,尤其是在印度对中国、俄罗斯等国的进出口依赖之下,一旦外部环境不稳定,这些储备就可能瞬间缩水,令人不寒而栗。 至于为什么印度“没钱却敢买”,答案其实很简单,靠借、靠拖、靠包装。它每年都得大规模发行国债,向国际市场借钱,每年都能吸引外部资本进入,甚至通过一些“软实力”方式在国际间炒作自己的经济前景,试图吸引更多的投资进来。 你不禁要问:如果印度如此依赖借款,那它的信用到底能撑多久?这可不是个小问题,举个例子,印度的阵风战机订单就成了典型的案例,签下了巨额合同,但一拖再拖,欠款迟迟没结,直到法国军方也开始急得上门催款。 这种“赊账试用”的行为在国际军贸圈里,印度的名声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法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的军火商,几乎每一笔交易背后,都有印度在推迟付款、要求折扣、甚至分期付款的“赊账策略”,可想而知,这样的操作怎么可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信任呢?这些国家早就对印度的“赖账文化”产生了戒备,甚至开始要求更高的定金,附加更多的条款。 印度不仅仅依赖外资,还擅长通过海外汇款和灰色收入来缓解财政压力,全球有数千万印度劳工,他们每年向家乡汇款约1000亿美元,成了印度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当然除了这些正规渠道,印度政府还采取了一些“灰色手段”,比如通过电信诈骗和出口本国粮食来赚取外汇。 在2023年,印度大米的出口份额占全球市场的四成,虽然国内还有大量民众生活困难,但政府依旧把粮食出口当作缓解财政窟窿的办法,这种“出卖人民口粮”换取外汇的方式,虽说能暂时缓解问题,但显然不可能长久。 再来看看印度背负的债务压力,真的是让人担忧,到2025年,印度的外债总额接近7000亿美元,每年光是还债利息就要花掉1000多亿美元,这像什么呢?就像一个家庭,看似存款不少,但实际上却欠着巨额贷款,每天都在为还款发愁,一旦资本外流或国际资金市场对印度“失去耐心”,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卢比暴跌,经济危机爆发。 印度的政府似乎并不完全清醒,继续以“增长神话”为主线,急于展示自己崛起的雄心壮志,却没意识到自己的基础已经摇摇欲坠,这个国家一方面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另一方面却面临着制造业空心化、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想发展高科技产业?那得靠进口零部件;想实现本土制造业崛起?目前来看依然遥不可及。 当印度不断为自己的“信用卡”加限额、不断通过借款和拖欠来支撑经济,世界市场和资本投资者也开始心生警惕,其实印度并非不聪明,恰恰是由于它的野心和对未来市场的幻想,使得它在现实和幻想之间不断拉扯,在这场高风险的“信用游戏”中,印度仿佛在挑战自己的极限。 最后印度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外部经济环境的挑战,它本身的经济结构、产业链、财政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平衡问题,都注定了它必须在某个时刻面对巨大的挑战,纵使它今天还能依赖借款和国际支持“硬撑”,一旦这些“外部资金”流入受限,它的经济危机将可能爆发,届时再想回头可能就太晚了。 因此,印度面临的并不仅仅是经济数字上的困境,更多的是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它能硬撑多久?很难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路不会平坦。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