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连云港花果山景区,一位游客因孩子捡拾地上的板栗壳,与当地民宿经营者发生冲突。[听歌] 经营者使用了高压水枪,并向游客索要了300元。 事后,景区管理方确认板栗树属于公共资源,游客行为不构成偷盗,款项已被退还。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在于其细节与景区前期宣传明显矛盾。 就在事件发生前一周,当地文旅部门官方账号还曾发文,明确推荐游客在特定区域“捡拾落果”。 而当冲突发生后,相关方面最初称“板栗树归商户管理”,这一说法随后在舆论质疑中被修正。 目前,涉事民宿仍在营业,但其网络评分已大幅下降。 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管理盲点都可能被放大,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事前厘清权责、加强培训,让商户行为与景区宣传保持同频,让游客的每一次体验都配得上他们出发时的期待。 市场自发的评价机制正在发挥作用,而更重要的则是建立制度化的监管和透明的投诉渠道。 只有当每一位游客的权益无需依靠“网络曝光”这个特殊路径也能得到保障时,旅游环境才算真正走向成熟。 这件事情一经传播,便引起了网友地热议。 “看了这个新闻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上次我去花果山也碰到过类似情况,捡了个松果就被商户追着要钱。景区是该好好管管这些欺客行为了。” “这样的老板娘简直是在给连云港抹黑。现在好了,全网都知道了,看以后谁还敢去她家住。要我说,这种商户就该直接清出景区。” “文旅局前面鼓励捡板栗,后面又不管商户乱收费,这不是自己打脸吗?好在最后退钱了,但早干嘛去了?” “作为连云港本地人,看到这新闻真的很痛心。我们欢迎全国游客,但个别商户确实影响形象。支持景区严肃整顿,还大家一个公道的旅游环境。” “那个从4.8掉到2.1的评分说明了一切!游客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欺负人的店家迟早要被市场淘汰。” “这事儿最让人寒心的是,要不是游客拍了视频发上网,恐怕这300块钱就要不回来了。现在出门旅游,是不是都得随时准备取证了?” “其实板栗树本来就是大自然的馈赠,景区里的商户凭什么据为己有?这次处理结果还算公道,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板栗壳归属问题,需要等到网络发酵才能明确?为什么明文中鼓励的游览体验,会在现实中遭遇截然不同的对待?你觉得景区还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才能避免类似“板栗门”事件再次发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建议! 信息源:红星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