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报道,内蒙一男子被警察叫去派出所配合调查,结束后因为太晚希望警察送他回家,遭拒后和警察吵了一架。回家后喝了一碗酒越想越气,拿着刀冲去派出所,要和警察“同归于尽”…… “送我回家是你们的义务!不送就是不作为!”刘某(化姓)的这句怒吼,在深夜的派出所显得格外刺耳。 谁也没想到,几句口角竟会成为一场“持刀袭警案”的导火索。法院的判决虽已下达:刘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八年有期徒刑,但这起事件留给社会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事情要从一次纠纷说起。今年4月,在派出所完成调查笔录的刘某,向值班民警王某提出用车送其回家的要求。 王警官解释说,警务用车需用于接处警等公务活动,建议其联系家人或使用交通工具。这本是规范执法的正常回应,却在刘某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当天夜里,刘某回到家后就开始酗酒。在酒精的作用下,他携带三把刀具重返派出所。在看到王警官在电脑前工作后,便闯入屋内持刀行凶。 推门、抽刀、突刺,整个过程不到十秒。王警官躲闪时背部中刀,最终确定为轻伤二级。刘某虽被当场制服,但这起案件也给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从最初提出不合理要求,到被拒后的言语冲突,再到酒精催化下的极端行为,它完整呈现了一个普通公民如何一步步走向犯罪的过程。 法院审理认为,刘某携带多把刀具、选择要害部位攻击的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考虑到犯罪未遂和认罪态度良好,依法作出八年有期徒刑的判决。 这份判决不仅是对个案的惩处,更是对执法权威的维护。法官在判决书中特别强调:“执法机关不是服务机构,其权威不容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该案也反映出:群众对公权力认知存在偏差、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的普遍缺失的问题。 通过这起这起案件,当地警方也改进了工作方法。比如民警会主动提供热水、休息场所,必要时协助联系家属。这种既坚守原则又体现温度的工作方式,有效化解了很多潜在矛盾。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如何在维护执法权威与满足群众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永恒的命题。既要坚持原则底线,也要理解群众困难,关键碍于这个“度”的把握。 希望这场恶性事件给全社会以警示:每个公民都能理性看待公权力的边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法治观。更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别因一时冲动酿成惨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案件 法律 信息来源: 杭州日报2025年11月11日|男子接受调查后要求民警送其回家遭拒,返回派出所刺伤民警致其轻伤,一审被判8年 文|墨海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