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昆之子杨绍明: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毛主席是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伟大缔造者。当然他

源源谈国际趣事 2025-11-18 11:45:07

杨尚昆之子杨绍明: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毛主席是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伟大缔造者。当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中南海的温暖记忆,藏着伟人的赤子心 网上总有人争论,说毛主席是不是“神化”了,甚至有人拿他穿什么、吃什么、住在哪来评断伟人是不是接地气。可杨绍明一句“我小时候叫他毛伯伯”,把这些争议打得稀碎。这个1942年出生的孩子,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的回忆没有口号,只有生活本身。 那场访谈,他坐在摄影展厅里,手指轻轻摩挲那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那是春天拍的,香山公园,毛主席站在中间,一群孩子围在身旁,笑着,父亲杨尚昆刚随中央进驻北平。 毛主席看见他,招手:“杨小二,来,站我旁边。”他有点怕,站得远,毛主席笑着说:“你候补期十八年,今天先合个影。”场面轻松,像个邻家长辈。 很多人不知道,“杨小二”这个称呼,一直叫到他成年。毛主席没什么架子,平时走在中南海院子里,见着孩子就喊,有时还学着他们的样子拍照、蹲地、跳格子。 杨绍明清楚记得,有一次他拿父亲的老相机胡乱按快门,毛主席凑过来,学得煞有介事,拍他一张:“你拍我,我也拍你。”这么多年过去了,那胶卷早就不在了,可那一刻,他记了一辈子。 伟人不是靠姿态立起来的,是细节堆出来的。毛主席不是不讲排场,而是从来不靠排场活着。他吃饭很简单,杨绍明说,有时中午就一碗红烧肉,配点青菜,他吃一块,还夹一块给身边的孩子:“吃吧,不够我再让人弄。”他说得自然,孩子们也吃得自然,没人觉得这是“主席的菜”。 杨绍明小时候体弱,感冒发烧时,父亲工作忙,是毛主席让人送来药,还亲自嘱咐:“别忘了多喝热水。”他不需要用头衔说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是影响。 杨绍明记得,父亲杨尚昆有次从延安回来,说毛主席在窑洞里通宵写《实践论》,烟灰缸满了三次。没人逼他写,也没人规定要几页几千字,但他非得搞明白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这不是读书人,是革命家在用脑子打仗。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正式掌握军事指挥权,长征的方向才真正稳了。他不是纸上谈兵,是真正在雪山草地里走出来的人。 杨绍明没亲历那段,但从父亲口中知道,那时候毛主席说话少,问得多,总是蹲着听战士讲困苦,然后才回去改部署。这种领导风格,他后来在香山、在中南海、在天安门城楼上都没变过。 他写的诗,从不是为了文艺而文艺,《沁园春·雪》,说的是千古风流人物,可落笔时,他正站在西北的风雪里,成了团结的象征。杨绍明说,毛主席有次在中南海的茶桌边,谈到这首诗,轻描淡写地说:“那时候风大,写诗是为了不发抖。”众人笑了,只有他自己没笑。 他不是用诗装饰自己,是用诗说话。这一点,杨绍明在拍摄《毛泽东画传》时感触最深。那张毛主席亲笔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稿子,他用镜头一帧帧拉近,心里像被什么撞了一下。一个国家的转折点,就藏在这几行字里,字里行间没有胜利的狂喜,反而有种沉甸甸的责任。 杨绍明12岁正式学摄影,20岁进新华社,后来拍过不少历史时刻,但他最难忘的,是1976年毛主席悼念活动。 他举着相机,手有点抖,镜头里是哭得失声的人群,是默默站立的战士,是那副覆盖着国旗的灵柩。他一边拍,一边回忆起小时候毛主席蹲在海棠树下,跟他说“拍照要看光线”。那天,北京没有光线,只有沉重云层,可他拍下了历史最真实的面孔。 中南海的海棠树,现在还在,每年春天开花的时候,杨绍明都会去看一眼。他说那是毛主席最喜欢的花,不张扬,但年年都开。像他这个人,表面平静,心里有火。 参考资料: 新民网:杨小二的思想之眼

0 阅读:267

猜你喜欢

源源谈国际趣事

源源谈国际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