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瑞士机械表卖不动了?内行人的这番话道出其中真相: 回想石英危机,70年代日本精工一炮打响石英表,精度高、成本低,瑞士机械表产量直接腰斩,工厂关门大半。那时候瑞士钟表业差点玩完,好不容易靠海耶克的Swatch集团重组,推出廉价石英款救场,顺带重塑机械表的“艺术品”形象,才勉强翻身。可翻身后呢?机械表就没再往前大步迈了。内行人点破,这行当本质上还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创新乏力。相比之下,石英表和智能手表迭代飞快,电池续航、APP联动、健康监测一应俱全,年轻人戴表不光看时间,还得健身导航啥的。2025年奢侈表市场整体预计从798亿美元涨到1076亿,CAGR6.14%,但机械表份额被挤压得厉害,尤其是中端市场下滑9.1%,低端出口价低于500瑞郎的掉20.8%。 经济大环境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全球通胀高企,利率上浮,中产阶级荷包紧巴巴的,奢侈消费首当其冲。瑞士表一直靠中产和新兴富人拉销量,定位高端,广告里总吹嘘身份象征啥的。可真有钱人呢?他们买表就是戴着用,不care那些虚头巴脑的标签。经济放缓,新富少了很多,订单自然崩盘。内行人直言,这跟老百姓不戴表脱不了干系。手机一亮时间就出来了,低端表卖不动,高层就没底气撑。即便经济回暖,消费者也不会再宠这个实用性差的物件,转头就去追电动车或数字资产了。 关税这事儿更添一把火。2025年美国对瑞士货加征31%关税,直接砸在钟表头上,美国占瑞士出口16.8%,每年44亿瑞郎没了影儿。Patek Philippe一款表价就涨15%,店里顾客看一眼标签扭头走人。强法郎汇率还雪上加霜,出口报价虚高,供应链乱套,金价一年窜44.5%,零件厂减投71%,工人轮休闲置。Swatch集团这巨头都扛不住,Omega、Longines销量大滑坡,被踢出瑞士基准指数,市值和交易量双双缩水。Richemont也报亏,设计款式老套没人爱,年轻人嫌土。预售市场崩了,新表市场停滞,只有拍卖行靠老货勉强创纪录。 市场趋势变了,Z世代和千禧一代占奢侈买家75%,他们不吃老一套。社交媒体上,明星戴智能表刷屏,虚拟试戴、AR体验一键搞定,定制化需求爆棚。女性表款增长最快,CAGR6.75%,但多是石英或混合款,机械的机械感对她们吸引力小。电商崛起,本来是机会,可假货横行,品牌用区块链护航都挡不住信任危机。内行人分析,瑞士表太依赖实体店的仪式感,线上转化低,疫情后消费者更爱二手平台淘便宜货。印度和墨西哥有点起色,前者进口增7%,后者中位财富涨12.5%,表购意向62%,但整体拉不动大局。欧洲本土也疲软,德国法国中产缩衣节食,出口到那儿的机械表掉3%。 石英危机后,瑞士人赌对了“情感价值”,把表卖成收藏品,限量版炒上天。可这招现在失效了,经济下行,收藏家缩手,炒家黄牛跑路。1927年的老怀表精度还达天文台标准,现在高端机械也超不过石英几秒,凭啥多花几万?内行人常拿精工举例,人家春驱动能量释放自然,硅游丝抗磁,可瑞士品牌守着老机芯不放,研发投进去的钱多半砸在打磨上。年轻人不傻,信息爆炸时代,不会再被“瑞士制造”四个字忽悠。 石英危机教会了谦卑,可学费白交了。创新滞后、经济夹击、市场变迁,三座大山压顶。内行人话糙理不糙:表得会转圈子,别老转一个弯。未来几年,品牌得硬着头皮改,少卖情怀,多卖功能。否则,这钟表王国,就真成钟表博物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