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丹麦突然宣布了。 11月15日,丹麦称向乌克兰提供一批价值8

永思言语 2025-11-18 15:26:38

就在刚刚。 丹麦突然宣布了。 11月15日,丹麦称向乌克兰提供一批价值8.3亿欧元的作战物资,包含步枪、防空导弹、通信设备等。资金来源不是欧盟预算,而是俄罗斯被冻结海外资产的利息与租金。 同类做法此前在欧洲已有尝试,德国和荷兰据报道动过类似“收益口”,规模较小且相对低调。这次丹麦明牌、金额更大,等于把路径公开化,外溢风险随之升温。 按过去通行规则,冻结资产的收益通常等待法律终结或用于赔付受害方。现在被直接用于买武器,争议点一下子集中到“规则边界”。国内企业看到这种变化,现实选择就是提高托管地分散度和结算灵活度,先把风险垫高。 对照来看,中东与东南亚金融中心有媒体提到正在重新审视俄乌相关资产;瑞士央行内部也传出讨论,只允许资金用于非军事用途的专户方案。中国、印度并未参与冻结,更可能保持距离,这会稀释该路径的吸引力。 落到战场层面,这批通信设备会直接提升乌军指挥和无人机、卫星链路控制。俄方公开表态不多,杜马方面已提出考虑反制,包括冻结在俄的欧洲企业资产,甚至处置西方债券。 历史对照摆在那儿:冷战时期双方冻结但不动收益用于打仗;2003年后联合国安排伊拉克资金偏向重建。现在这一步与过往做法差别明显,争议空间更大。 外部声音也在跟进。据媒体报道,部分美国议员担心形成先例;联合国法律团队已就合规性进行询问;欧盟内部法律意见则提醒可能触犯相关条约,后续变数不小。 国内端的应对更务实。不少中资企业公开信息显示,近年加快多地托管、分散结算,部分提升本币跨境通道占比,这些动作接下来会更快、更细。 对比之下,一边是利息被拿去买武器,另一边是账户规则变复杂、跨境成本上升,最先感到压力的往往是体量不大的外贸企业和供应链上的中小节点。 战场上的直接效果会体现,尤其在通信和防空补链上。但资金来源一旦开口,反制链条也会跟着拉起,双方都在调整自己的工具箱。 我的立场不变:规则被推开,资金安全感就会下降,谁有海外资产,心里都得重新算账。 把边界说清楚、按章办事,业务能走得稳;把边界当临时工具,麻烦不仅在前线,也会落到账本。 这事不会停在丹麦的数字上,每一步都在测试各家的底线,盯紧、看清、少冲动、多预案。

0 阅读:0
永思言语

永思言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