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57原本被俄罗斯寄予厚望,却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步履蹒跚,从2010年首飞到

慕然初心 2025-11-18 19:50:55

苏-57原本被俄罗斯寄予厚望,却在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步履蹒跚,从2010年首飞到现在,苏-57用了整整十五年。相比之下,比它晚首飞一年的中国歼-20,却早了八年左右服役。这款被普京亲自站台、宣称能“碾压”美国F-35的战机,却如此步履蹒跚! 俄国防部计划到2028年用苏-57装备3个航空团,共76架 。但目前仅交付了42架,其中还包括20架未升级的基础型号。 2022年,苏-57的产量仅有6架;2023年勉强翻倍至12架;2024年因西方制裁断供关键电子元件,全年交付量再次暴跌至6架。 直到2024年8月,共青城航空工厂新建的“脉动生产线”启用,苏-57的产能才勉强提升到每月1.5架,全年预计交付18架。俄罗斯空天军的“五代机部队”目前仍停留在 “象征性存在” 阶段。 苏-57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其“心脏”——发动机。苏-57的交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配备第四代117S发动机,第二阶段才配备第五代“产品30”发动机。 第五代发动机具有更高的推重比和超声速巡航能力,同时降低了寿命周期成本。但问题是这款备受期待的“产品30”发动机迟迟无法完全取代老旧的AL-31F。 除了“心脏”问题,苏-57的“大脑”——航电系统也因西方制裁断供陷入 “卡脖子” 困境。2024年,俄媒甚至爆出苏-57在试飞中因雷达故障多次坠毁的消息。苏-57的航电系统始终未能通过实战检验。 俄罗斯也推出了苏-75“绝杀”战斗机项目,但截至2025年,该项目几乎毫无进展。这背后,不仅是资金的匮乏,更是技术的瓶颈。从苏-57和苏-75的设计理念、发展模式来看,它们与中美两国在五代机领域的思路存在根本性差异。 俄罗斯在改进其经典的“侧卫”系列战机方面表现出色,先后推出了苏-35、苏-34M、苏-30SM2等改进型号。 但正如2010年代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24架苏-35S在解放军的对抗演习中,屡屡被歼-10C、歼-16“击落”那样,其实已经暴露了俄罗斯在四代半战机上的水平上限。 苏-57的困境还体现在国际市场的反应上。印度这个俄罗斯传统武器大买家,在2018年单方面终止了与俄罗斯合作的苏-57。 当时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直言:“苏-57的技术成熟度不足,我们无法承担风险”。这一决定导致苏-57的国际订单几乎归零,俄方不得不转向“技术转让+联合生产”的模式自救。 俄军面对苏-57的态度也十分矛盾。一方面,俄空天军副总司令马克西姆采夫公开承认:苏-57的交付速度远未达到预期,但北约的压力又让俄罗斯别无选择。 尽管交付了20多架苏-57,但这些战机却一直滞留在测试基地,甚至全部处于“非战斗状态”。这与同期苏-34机群在乌克兰的高强度作战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两难选择体现在部署决策上。直到2025年,苏-57才正式装备俄罗斯空天军,并且没有部署在前线,而是位于远东地区,与苏-57的生产厂家相邻,共用机场。 这一部署模式反映了俄方对苏-57实战性能的自信不足——如果将其部署在俄乌冲突前线,一旦发生重大战损,苏-57作为俄军最新锐战机的形象将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 苏-57的“慢动作”入役,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俄罗斯军工体系的现状:它承载着俄方打破西方技术封锁的野心,也暴露了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短板。

0 阅读:57
慕然初心

慕然初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