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德国总理朔尔茨突然宣布了,拿出1000亿欧元作为军队专款,用来补

盼芙高冷的风声吹过 2025-11-19 01:02:48

果不其然。 德国总理朔尔茨突然宣布了,拿出1000亿欧元作为军队专款,用来补齐装备和弹药的短板。 把话题拉回能源这根主线。默克尔时期,德国把北溪一号和北溪二号都推进到了终点,每条管线年设计能力约55亿立方米,天然气稳定进来,化工、汽车、金属这些高耗能行业运转顺畅。对照现在,2022年管线遭破坏、欧洲气价飙升,德国电力和燃料成本明显高过美国,产业链开始松动,这直接压缩了军需生产的余地,连带拖慢了装备更新。 具体到工厂一线,德媒报道不少化工和金属企业在2022—2023年阶段性停产或降负荷,订单波动加剧。美国那边气源稳定、电价更低,生产连续性更好,同期不少企业开新线、扩产。产业基础一旦摇晃,军队要的钢材、炸药、电子件都受影响,补装列车自然走不快。 资本的迁移给出了更直观的信号。巴斯夫在中国湛江建设一体化基地,规划投资约100亿欧元,同时在美国路易斯安那扩建产能,这些都是公开信息。对照德国本土,企业算的是长期能源和税负的综合账,工厂外流,对军工配套就是实际产能的减少,军费票子再多,落到装备上的速度也要打折。 再看部队端的表现。2022年,陆军“美洲狮”步战车在训练中集中故障,后续花了很长时间排查和改装。对照英国和美国的做法,训练阶段的试错更快、反馈链更短,装备进场和出场的节奏更稳。这类基础问题不解决,大额拨款也会被细节拖住。 防空是另一个切面。德国牵头推动“欧洲天空盾”计划,拉了一批伙伴上车,但主装备还是美制“爱国者”、德制IRIS-T SLM和以色列“箭-3”。对照法国强调的自主体系,欧洲内部口径不一致,联合采购和训练进度就容易慢半拍,战备水平难以一口气提上去。 装甲力量的外供也能看出底色。德国向乌克兰交付了“豹2A6”,数量有限且配套保障压力不小;美国的M1系列同样分批到位,但后勤体系更成熟。欧洲坦克型号多、标准散,修理和备件难以集中,战场上的可用率就不容易拉满。 弹药短缺是统一难题。德国的莱茵金属宣布扩产155毫米炮弹,还新建生产线,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影响实际产出。美国在2023—2024年持续拉升炮弹月产量,效果更快,火力消耗高的前线需求得到更稳定的支撑。 资金节奏也遇到掣肘。去年一项关键财政安排被法院判定不可使用,相关项目被迫调整,军购支出进度随之变化。对照北约内部一些国家的快速采购通道,德国的流程更长、更细,合同落地的时间点往后推,战备提升就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把视角再放宽一点。默克尔在位时,外部碰撞少、内部协调强,欧洲的“下棋”更多由德国带节奏。如今德国先要稳住家里的能源、产业和安全议题,外部牵引力自然下降,欧盟内部对重大装备和供给方案的磨合时间被拉长。 社会压力也不是小事。2015年后,公共服务支出上升、治安和安置的争执增多,这些都占掉了财力和注意力。军队想要持续训练、补充兵员、提高待遇,就得和其他公共需求一起排队,战备建设的节拍难免受影响。 归根到底,大家口中的“怀念”,是对那套稳定组合的记忆:气源稳、工厂忙、装备更。现在三个面向都在重构,靠换一个人接班解决不了问题。 路怎么走,其实很清楚:先把气源多元化稳住,液化气码头和长期供气合同继续完善;再把关键材料和弹药的产线扩到安全阈值,保证军需不被上下游卡脖子;同时把采购链条缩短,测试、定型、交付形成闭环。 只要把这三件事长期坚持,德国军队的战备能稳定往上走,欧洲的防务也能少受外部震荡的干扰。重建一个抗风险的底盘,比怀念过去更有用。

0 阅读:28
盼芙高冷的风声吹过

盼芙高冷的风声吹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