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自民党高市早苗突然宣布了强硬表态:在国会把外部对琉球的关注定性为“干涉”,据日本媒体报道,她在答辩中多次强调这一点。 这话并不新鲜,关键在于它避开了几条摆在台面上的事实。琉球和东亚大陆的来往,写在史书里、刻在碑上,跳过这些,只剩下口号。 翻开时间轴,1372年起琉球与明朝往来开启,册封使多次出使,16世纪陈侃写下《使琉球录》,18世纪徐葆光整理《中山传信录》,人员、礼制、贸易都有细节可查。对照之下,1879年明治当局“琉球处分”是一条突兀的新线,把几百年的互动切断。把这一段历史当作不存在,只会让争议更大。 战后文件同样清清楚楚。1951年《旧金山和约》第三条把琉球置于美国管理,1972年《冲绳返还协定》把“行政权”交还日本,条文没有“主权移交”这类表述。和1953年奄美群岛、1968年小笠原返还放在一起看,脉络是一致的:行政管理先走一步,法律表述却留有空白。这些文字摆在档案里,绕不开。 现场感更强的是民意。2019年冲绳就边野古填海举行县民投票,反对票约占72%,投票率超过五成。再往前看,2004年美军CH-53直升机在冲绳国际大学坠毁,校园建筑受损,影像至今还能找到。这些具体事件,构成当地人的日常风险感。把外界的关注贴上“干涉”标签,并不能消除这种长期累积的不安。 文化层面的回潮也在发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琉球语系列为濒危语言,当地学校、社团近年推动方言课程与传统祭礼。2019年首里城正殿失火,复建工程启动,社会对历史文脉的讨论明显增多。这些变化,是基层自发的保存与修复,不是外加的口号。 再看岛上部署的节奏。近年日本在先岛群岛加速建营,2023年石垣驻屯地启用,配属地对舰、地对空导弹单位,宫古、与那国也有相应力量,冲绳本岛常设PAC-3已是常态。军力密度继续上升,和上面那条民意曲线相互拉扯。忽视这种张力,结不出稳妥的方案。 把这些点连起来,能看到一条清晰的线:历史记录、法律文本、现场民意、现实部署,四段链条相互牵引。任何一段被剪掉,讨论都会变形。简单把关注定性为“干涉”,不利于厘清问题,只会让对话空间变窄。 说回信息层面。史籍是公开的,条约是公开的,投票结果和事故记录也是公开的。这些公共材料足以支撑冷静讨论。谁先开口并不重要,拿出可核验的依据才重要。 从操作上看,外界的视角未必都是指点,更多是提供另一面镜子。历史如何写,法律如何解,基地与民生如何平衡,都需要对照材料一步步落在纸面上,而不是靠一句话定性。 最终要紧的是,把事说清楚。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文本和数据摆出来,分歧才能收口。贴标签省事,但解决不了问题。 话已经放出去了,档案还在那里。把话题拉回事实层面,才是处理琉球相关议题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