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无论谁当总统,都对中国不友好?说句难听的,奥巴马前头那几任美国总统,已经算不错了,真要下狠手,这会多少人都吃不上饭了。 不少人还记得,奥巴马刚上任那阵,气氛没现在这么紧张。中美一起应对金融危机,还谈清洁能源合作,G20开会握手寒暄,怎么看都不像今天这个剑拔弩张的样子。可那时候的“合作”,真是出于好感吗? 当时美国正被金融危机搞得焦头烂额,国内失业率冲到10%,制造业外流的锅全甩给了“外包”和“中国制造”。那会儿的中国还没被视为“对手”,更像是个能赚钱的“合伙人”。中国卖便宜货,美国人买得开心,投资回报也不差。 可制造业空心化开始显现,底层蓝领失业率居高不下,工厂倒一片。表面上是全球化带来的“效率提升”,但实际感觉是,美国人开始觉得自己被“算计”了。 金融危机让美国人重新审视全球化的代价。那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接触政策开始失宠,“中国赢了,美国吃亏”的情绪开始抬头。两党议员在国会里吵来吵去,唯一能达成共识的,居然是“不能让中国继续坐大”。 奥巴马后来推出TPP,说是要塑造高标准自由贸易圈,实则绕开中国搞“小圈子”。虽然特朗普上来第一件事就是退出TPP,但对华的底色没变,反而越走越坚决。拜登接手后,换了种打法,拉上欧盟、日韩一起组团压中国,手段变了,目标没动。 特朗普卷土重来,财政部长贝森特上任后,又是一通加码。芯片限制,连AI都被列入“技术防火墙”名单,美国科技公司不许提供算力、不许卖芯片。这一套,小院高墙,封得比前几年还紧。 拜登去年抬中国电动车关税,特朗普上来后干脆再加一笔,连零部件都不放过。表面说是“国家安全”,实际上就是“市场保护”。再看看稀土,中国掌握全球九成供应,美国却反手制裁中国稀土企业,还嚷着要“自主开采”结果自食恶果。 特朗普强硬,拜登也强硬,不在总统是谁,而在美国看待中国的方式变了。过去看中国是“潜力股”,现在当成“强劲对手”。中方说得很直接,中国从不主动挑衅,但也不会接受被打压的现实。合作可以,博弈也不退缩。 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也逼着总统往强硬路上走,你不对中国强硬,选民不买账,国会不给预算,媒体天天追着喷。 特朗普的话术虽然粗暴,但迎合了那种“美国吃亏了”的民粹心理。贝森特在财政政策上配合特朗普大搞“制造业回流”,但效果有限,资本不傻,哪里成本低就往哪去。 中国的崛起不是靠谁“让出来”的,是靠技术、市场和体量一步步走出来的。过去有人说中国是“世界工厂”,现在中国也是“世界实验室”。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都开始有自己的节奏,美国想按暂停键,没那么容易。 这场角力,短期看是竞争,长期看是方向问题。如果美国继续只看打压和封锁,最后可能把自己也困在围墙里。 长期压制只会激起更大的自主浪潮,美国的整个国家机器都在往这条路上推。但凡事有因必有果,越封锁,中国越自主;越围堵,全球越分裂。现在的世界,早已不是冷战旧剧本能解释的了。 可有时候,不是拼命划桨就能前进,而是该换方向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能不能看得更远一点。眼下这局棋,谁先看清,谁才不会被困局反噬。 参考资料 中国网:【中国网评】DeepSeek禁令:为何美国在开源时代“输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