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瑶又演“顾佳”了——这次剧名叫《小日子》,观众弹幕齐刷“梦回《三十而已》”。
她把干练西装、微卷短发、冷静落泪复制粘贴,平台招商部却笑开花:都市女性题材招商成功率比悬疑高47%,广告商就认这张“安全脸”。
可童瑶自己有点倦。
去年她跑去拍《微暗之火》,演一个被家暴的小镇女人,豆瓣7.8,热度却只有《三十而已》零头。
制片朋友直白:“你演精英,电视台秒付定金;演村妇,得等排期。”
同班的热依扎早换赛道。
《山海情》里她灰头土脸,一口西北方言,拿下飞天奖;回头再穿律师袍拍《无所畏惧》,观众照样买单。
任素汐更野,从《驴得水》的乡村教师到《我在他乡》的北漂社畜,每一步都像拆盲盒,却次次高分。
平台算法把“顾佳”标签死死焊在童瑶名字后面。
观众一边喊审美疲劳,一边用倍速刷完她的新精英剧;数据上涨,循环加固。
她想接科幻《球状闪电》演女科学家,评论区先泼冷水:“她能像演女高管那样穿白大褂吵架吗?”
资本不是故意扼杀创新,只是更怕赔本。
都市女性剧本堆成山,场景现成、服装大牌、广告植入顺手,拍一部卖一部。
悬疑、科幻、农村题材得重新搭景、找受众,ROI一算,老板秒关Excel。
于是我们看到怪现象:
演员想突破,先得自带“翻车险”;
观众骂同质化,却用点击率投票给安全牌;
平台喊多元,后台数据把预算都拨给同款。
童瑶能不能挣脱,得看下一轮观众手指。
如果《球状闪电》播出那天,大家愿意为她点开的不是吐槽剪辑,而是正片,
算法才会松动,制片群才会改口:“原来她也能扛新题材。”
说到底,屏幕里被困住的何止一个童瑶。
我们骂剧烂、骂脸熟,却忘了遥控器在自个儿手里。
今晚想换口味,就去找那部没流量的冷门剧贡献播放量——
观众敢冒险,演员才有机会撕掉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