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不重用赵云?细品这五点,就知刘备用心深沉,诸葛亮却不说破。   很多人读三国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20 10:54:46

刘备不重用赵云?细品这五点,就知刘备用心深沉,诸葛亮却不说破。   很多人读三国都替赵云抱不平,觉得刘备称帝后关羽封前将军、张飞封右将军,赵云却只得了个翊军将军,便说刘备不重用这位救过阿斗的功臣。   可细品历史细节才发现,这恰恰是刘备用心最深的地方,诸葛亮看得分明却从不说破,其中的门道藏在这五点里。   赵云刚追随刘备时,就被安排在身边掌管亲兵,这看似普通的职位其实藏着刘备的信任。   要知道乱世之中,主君的贴身护卫比领兵大将更关键,若非绝对信赖,绝不会把身家性命交出去。后来刘备入蜀,特意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不仅掌管内务,还授权他约束孙夫人的部属。   孙夫人作为孙权的妹妹,身边带了不少东吴亲兵,行事骄纵难管,刘备让赵云去制衡,正是看中他沉稳正直又不卑不亢的性格,这种能处理内宅与朝堂交界难题的角色,远比单纯领兵打仗更考验信任度,关羽张飞未必能胜任。   长坂坡一战,赵云在乱军中怀抱幼主、保护甘夫人,硬生生从曹操大军中杀出一条血路。事后刘备摔阿斗的举动常被笑作作秀,可他转头就愈发倚重赵云,将家族命脉彻底托付。后来孙夫人想带阿斗回东吴,又是赵云当机立断,联合张飞勒兵截江,再次保住刘备的唯一继承人。   这两件事若是办砸一件,蜀汉根基就会动摇,刘备敢把如此关乎血脉存续的事交给赵云,这份重用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官职封赏。诸葛亮深知,能托孤护子的人,无需用高位来证明价值,这种默契让他从不多言。   汉水之战时,赵云以少数兵力对抗曹操大军,用偃旗息鼓之计吓退敌军,刘备亲自赞他“子龙一身都是胆”。但战后赵云并未得到升迁,这其实是刘备的战略布局。他清楚赵云勇猛且沉稳,是最佳的“机动预备队”,不宜固定在某个战场。   就像夷陵之战时,刘备特意让赵云督守江州,扼守蜀汉东大门,既防备东吴偷袭,又保留了一支能随时驰援前线的精锐。   这种“藏锋”的安排,让赵云成为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底牌,比让他顶着高位在前线拼杀更有价值,诸葛亮深谙此道,北伐时也常让赵云承担断后这种关键任务。   刘备建立蜀汉后,内部派系林立,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相互制衡。   赵云作为最早追随的元从旧部,却从不参与派系争斗,性格耿直又不贪权。刘备故意不给赵云太高的虚名,正是为了让他保持中立身份。   这样一来,赵云既不会因身处高位而被其他派系忌惮,又能在关键时刻以“局外人”的身份稳定局面。   比如刘备伐吴前,赵云直言劝谏却未遭贬斥,反而继续被委以重任,这种“言者无罪”的待遇,远比高官厚禄更能体现刘备的信任。诸葛亮作为派系平衡的操盘手,自然明白刘备的深意,没必要点破这层政治考量。   刘备临终托孤时,除了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还单独嘱咐赵云“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这番话看似是让赵云照看刘禅,实则是赋予他制衡权臣的隐性权力。   刘备知道赵云忠诚不二,有他在,既能保护后主安全,又能防止出现权臣独断的局面。诸葛亮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后来执政时始终敬重赵云,北伐时让他统领中军,临终前也对赵云的后人多有照拂。   这种无需明说的权力安排,比任何明面上的官职都更显重用,这正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用人默契。   其实翻开《三国志》就会发现,刘备对赵云的重用从来不在爵位高低,而在“无可替代”的信任。让关羽守荆州、张飞镇阆中,是用其勇;让赵云护家小、掌机动,是用其忠。   诸葛亮看透了这种“人尽其才”的用人智慧,自然不会去戳破“不重用”的表象。赵云最终能被追谥为顺平侯,名留青史,恰恰证明了刘备这份深沉用心没有白费。

0 阅读:34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