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产经新闻》的消息,日本自卫队战备全面提速,计划2032年前部署1

沈言论世界 2025-11-20 15:37:22

根据日本《产经新闻》的消息,日本自卫队战备全面提速,计划 2032 年前部署 1500 枚远程导弹。这是日本战后最大规模的导弹部署计划,标志着其军事战略从 "专守防卫" 转变成了 "先发制人打击" 。同时也意味着,东亚安全格局剧变。 日本的导弹构成其实已经悄悄从传统的防御体系,发展到了类似“全谱系”打击能力。说白了,不论是陆地上发射的、海上舰艇上搭载的、空中战斗机挂载的。 甚至未来可能从潜艇水下发起的导弹,日本都在逐步补齐。这种“全方位多平台”的导弹系统,不是为了展示技术有多强,而是为了在战争爆发之前就拥有打击能力。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要在2023年开始大量采购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这种导弹射程达到1600公里,按地图一看,从日本本土发射,已经可以打到中国的华南地区。 这种部署方向,已经明显不是单纯防守那么简单了。其实日本国内关于是否突破“专守防卫”这条红线的争论已经很多年了,但在俄乌冲突之后,日本的安全焦虑明显加剧。 尤其是看到乌克兰在战争中因为缺乏远程打击能力而陷入被动时,日本的战略界迅速开始反思。如果一个国家在战争初期无法打击敌方纵深目标,那基本只能挨打。 这时候,日本政府就提出要建立“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这句话翻译成人话就是:要有先下手为强的能力。于是,导弹自然成了优先发展的重点。 除了美国提供的战斧,日本自己的导弹研发也没闲着。比如12式地对舰导弹,从最初的近海防御升级成了可以远程对陆打击的多用途武器。 新版12式导弹的射程据说已经远超原版,不仅能打舰艇,还能直接攻击陆地目标。也就是说,过去只能防守的武器,现在也能拿来进攻。 更关键的是,这些导弹不是孤零零地布在某个地方,而是形成了一个网络系统,海陆空多个平台协同作战,一旦启动,可能会形成一次大规模的覆盖式打击。 当然,光有导弹还不够,日本的卫星侦察、情报预警系统、电子战能力也在快速升级。这些配套系统的完善,才是真正让导弹发挥作用的关键。 没有情报支持,导弹打出去也只是“盲射”;但如果能精准锁定对方重要目标,那战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所以从整体上看,日本正在构建的是一个“主动攻击型”的军事体系。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防御型自卫队”。也有声音认为,日本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地区安全环境变化的考虑。朝鲜频繁试射导弹,对日本来说确实构成了威胁; 同时,中美博弈升级,日本也面临着如何在两个大国之间找到战略平衡的问题。但即便如此,将过去几十年坚持的“专守防卫”战略主动调整为可以“先发制人”,这仍然是一个重大转折。 因为一旦具备了先打的能力,哪怕你说是为了“威慑”,对周边国家来说,也很难不感到压力。更有意思的是,日本这一系列军事动作,其实并不是孤立发生的。 从2022年发布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开始,日本就已经明确提出要把防卫预算提升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这跟北约的标准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日本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和平宪法框架下的自卫国家”,而是逐渐向“正常国家”的军事能力靠近。只不过,这种“正常化”是在一个本就充满紧张的地缘环境中进行的。 难免会引发连锁反应。从历史角度看,日本自卫队的建立本身就是战后和平宪法的产物,长期以来都在美军的保护伞下运作。 但现在,日本不仅要“自强”,还要在某些领域摆脱对美依赖,像导弹这种关键系统,日本更倾向于自主研发、自主部署、自主控制。 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日本正在试图脱离战后被动的安全架构,走出一条“主动安全”的路。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战略思想的深度调整。 对于东亚地区来说,日本的这次导弹部署计划显然是一个信号。随着军事手段的强化,地区国家之间的互信基础可能进一步削弱。安全问题一旦进入“你发展我也必须发展”的循环。 势必会引发军备竞赛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如何维持区域稳定、避免误判,考验的不只是各国的军事实力,更是战略定力和政治智慧。 所以,日本部署1500枚导弹,不只是一个军事新闻,更是整个东亚战略格局变化的缩影。这个变化过程中,谁能保持冷静,谁能推动合作,谁就能在未来的地区竞争中占据主动。 而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警觉和清醒。

0 阅读:55

评论列表

古往今来

古往今来

4
2025-11-20 18:04

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日本鬼子近些年那么明显的动作,中国人偏偏就还认为它们是防守?有几个国人在认真研究日本和日本人?

忠逆

忠逆

2
2025-11-20 18:21

对日要敢于出手,要敢于先发制人。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