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除少数记者能相对客观报道中国事务,许多新加坡官媒记者都是从敌视中国的角度去报道,春秋笔法,即使是中国的正面新闻他们都能挖苦几句。 不少人看国际新闻,都愿意翻新加坡《联合早报》,觉得它是华文媒体,对中国的情况能多些理解,报道起来该更客观,可最近这几年,这报纸的一些报道看下来,让人心里直犯嘀咕,尤其是涉及中国的事,不少记者的调子偏得有点离谱。 就说2025年11月中旬那事儿,日本的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发表涉台不当言论,这事明摆着是日本方面挑衅,触碰了中国的底线,中日之间的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咱们的外交部也第一时间表明了强硬立场。 可《联合早报》对此事的报道,看得人一肚子火。他们没怎么提高市早苗言论的错误本质,反倒一个劲说中方反应“过于强硬”,还把日本方面的辩解放在显眼位置,字里行间都在替日本找补,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是非曲直都快搅浑了。 这其中,该报资深媒体人沈泽玮的表现最让人不舒服。她写的相关评论里,压根没批评高市早苗的错误,反倒阴阳怪气说“中方该顾及地区稳定”,甚至暗指中方是在“借题发挥”,这种话从一个华文媒体人嘴里说出来,实在让人费解。 有人可能会说,媒体报道总有自己的角度,可沈泽玮的偏向不是一次两次了。2024年中国某重大工程竣工,全世界都在夸中国的基建实力,她却写文章说“投入太大,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硬生生把正面新闻挑出刺来,酸言酸语的劲儿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更有意思的是,《联合早报》自己1983年就定下办报原则,说要“忠实报道,不歪曲,不武断”,可现在的一些报道,早就把这原则抛到脑后了。他们嘴上说“第三只眼睛看大中华”,实际却是拿西方的尺子量中国的事,合心意就夸两句,不合心意就歪曲抹黑。 早有学者研究过,2016年南海仲裁案时,《联合早报》发了100多篇相关报道,表面上说要“对话协商”,实际报道里却把中国塑造成“强硬大国”,隐晦地偏向另一方,这种藏着掖着的偏向,比明着批评更让人不齿。 咱们看外媒报道,不是不能接受不同观点,可得讲事实、守底线。高市早苗犯了错,就得指出来;中国做了好事,就得客观报道,这是最基本的媒体良知。要是拿着“华文媒体”的幌子,干着歪曲事实的勾当,那跟西方那些偏见媒体有啥区别? 沈泽玮们总说自己“客观中立”,可他们的报道从来没站在华人的视角考虑过问题,反而处处跟西方的调子对齐。这种“黄皮白心”的做派,不光丢了华文媒体的脸,也辜负了全球华人对他们的信任。 媒体的价值,在于传递真相、搭建桥梁,而不是制造对立、歪曲事实。《联合早报》要是还想保住“可信华文媒体”的招牌,就得好好管管手下的记者,把丢了的办报原则捡回来,不然再这么下去,早晚被华人读者抛弃。 毕竟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谁真心报道事实,谁在背后搞小动作,看几次就清楚了。华文媒体本该是连接中外的纽带,可别变成了传播偏见的工具,那可就太可惜了。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本来挺信任的媒体,突然发现它报道咱们国家的事全是挑刺,字里行间都带着偏见,评论区说说你碰到的这种情况,咱们聊聊该怎么辨别这种“带节奏”的报道。 信息来源: 中国网——2025-11-14 外媒观察丨高市早苗涉台言论“过线”,遭国内外双重声讨
禁令生效,中方对日称呼已变,日本右翼调转枪头,对准高市早苗中方的禁令再次生效
【9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