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个日本人冒充中国人并加入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还参加了抗美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1-21 13:19:46

1948年,一个日本人冒充中国人并加入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但是没过多久,他的身份就暴露了……   2021 年日本福冈医院,78 岁的砂原惠躺在病床上,手里攥着两枚中国纪念章。   他气息微弱却眼神坚定,对家人说:“骨灰一半埋沈阳,一半葬福冈,我要回两个家。”   这两个 “家” 的羁绊,始于他 15 岁那年,为报恩选择加入解放军战场的决定。   1948 年辽沈战役打响前,辽宁北镇六台子村的砂原惠,已在这片土地生活三年。   1945 年日本战败,父亲病逝后,他和母亲本是无依无靠的日侨,却被村民接纳。   村里人没因他们是日本人而排斥,反而给他们活干、让他们学中文,还在土改时分了地。   这份跨越仇恨的善意,让他暗下决心:“这片土地待我恩重,我要为它做点什么。”   这便是他后来加入解放军战场最核心的原因 —— 用行动回报中国百姓的恩情。   那时村里常讨论解放军,说他们不抢粮、不欺负人,专为穷苦人打仗。   砂原惠亲眼看到,解放军帮村民斗地主、分田地,让曾经挨饿的人有了活路。   他羡慕那些参军的年轻人,觉得能跟着这样的队伍打仗,是件光荣的事。   可他是日本人,怎么才能参军?为了报恩,他决定隐瞒身份,改名叫 “张荣清”。   虚报年龄、谎称沈阳籍贯,以 “翻身雇农” 身份报名,只因 “想帮恩人打胜仗”。   负责登记的干部,见他东北话地道、神情朴实,又符合 “穷苦出身” 特征,便同意他入伍。   刚进部队,他被安排做后勤,扛粮食、送物资,再苦再累都不抱怨。   他说:“能为解放军做事,就是在报恩,这点苦算什么。”   后来部队发现他会看图记路线(小时候学过测绘),调他去侦察连,他更是拼尽全力。   辽沈战役中,他多次摸黑探敌、传递情报,只因 “不想让保护百姓的队伍吃亏”。   平津战役时,部队让他化妆成小贩,挑着冰糖葫芦担子进北平城侦察。   他走街串巷,一边叫卖一边记岗哨、路线,还故意吆喝 “别买,太苦” 避开怀疑。   回到部队后,他画出详尽手绘图,帮部队掌握了敌军布防情况。   连长夸他 “有脑子”,他却只是说:“能帮上忙就好,别辜负了信任。”   这份责任感,源于他始终记得:自己能站在战场,是为了守护善待他的人。   1950 年抗美援朝爆发,砂原惠第一批报名,还写了遗书:“若战死,算我还恩。”   他想继续留在战场,不仅因为要报恩,更因为他认同解放军的正义 —— 保护弱小、反抗侵略。   可就在开赴前线前,部队排查日籍人员,他的身份终究暴露。   面对政委的追问,他坦白真相,以为会被处分,没想到首长说:“你的功,我们记着。”   组织将他调离前线,是怕当时的仇日情绪伤害他,这份体谅让他更感温暖。   虽不能再上战场,他却在东北老航校政治部日工科继续出力,负责沟通日籍官兵。   他说:“就算不在前线,能为国家做事,也是在报恩。”   1955 年他返回日本前,部队首长叮嘱:“不管在哪儿,要记得自己是谁。”   他始终没忘这句话,回日本后先做翻译,1967 年创办公司,常用 “荣清” 之名。   公司成立日选在 7 月 1 日 —— 他参军的日子,只因 “那是我重生的开始”。   此后几十年,他往返中日 350 余次,组织日籍老兵访华、帮遗孤找亲人。   手机铃声设为《解放军进行曲》,办公室挂着毛主席像,常说:“我骨头是中国给的。”   2015 年他获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章”,2019 年又获建国 70 周年纪念章。   拿到纪念章时,他热泪盈眶:“没想到国家还记得我,这份恩我报了一辈子,值了。”   2021 年砂原惠病逝后,家人遵照遗愿,将他的骨灰分别安葬在沈阳和福冈。   如今沈阳的安葬处,常有老战友和村民前来探望,献上鲜花和祭品。   福冈的墓地旁,也有不少了解他故事的人,为他送上敬意。   他虽没被写进教材,却用一生证明:善意无国界,报恩不分民族。   那些为报恩踏上战场的日子,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也成了跨越两国的温暖传奇。     参考资料: 日籍解放军老兵砂原惠去世,他说:我有一颗中国心.腾讯网 2021-06-28

0 阅读:361

猜你喜欢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