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内蒙古大草原的当地人,更偏爱煮羊肉而非烤羊肉?一位内蒙古的牧民告诉我:牛羊都是重要的财富,轻易是舍不得宰杀的,为了吃顿饭就杀只羊,那是败家子,是不会过。 在草原上,牛羊是牧民最重要的资产,不是说家里有几百只羊,就能随便宰来吃。羊是要卖钱的,是孩子上学、家里盖房的经济来源。 一个家庭每年能宰杀的羊,是有限的。通常只有在婚礼、丧礼、过节这种“大场面”上,才会杀羊,而杀了羊之后,怎么吃,也有讲究。 在草原上,烤羊肉是“玩”的,是节庆时的调剂;而煮羊肉,是“正事”,是待客的最高礼仪。 你可能很难想象,煮羊肉在蒙古族心中有多重要,首先煮羊肉讲究一整只羊下锅,不剁碎,不加料,清水煮。煮得好不好,全靠火候和时间,这种做法不仅保留了羊肉的原汁原味,也是一种对羊的尊重。 那么为什么不多做点花样,比如红烧、爆炒、香辣烤羊肉串,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羊肉本来就香,根本不需要多余的东西,煮出来的是最原始的味道,最纯粹的味道。 在他们看来,羊是牲灵,是有灵性的,你要吃它,就得以最质朴、最真诚的方式去对待它,而不是像快餐一样把它腌了、烤了、撒孜然。 现在有很多旅游宣传,把烤全羊包装成“蒙古风情”的代表,实际上那更多是为了游客准备的体验项目,真正的牧民,平时根本不这么吃。 而且烤羊肉的成本高、耗时长,对火候和工具要求也高,草原上天气多变,风大火猛,想室外烤一只羊并不容易,更别说冬天零下三十度,谁还愿意在外面折腾。 相比之下煮羊肉简单、省事,家里架个大锅,大火一烧,几个小时就能吃,而且还能熬汤、炖菜,一锅饭能吃好几顿,最大程度节省资源,这一点对于靠天吃饭的牧民来说,才是最实际的。 内蒙的牧民们常说:“我们是靠天吃饭的人,草原不是天堂。牛羊是命根子,不是玩具。” 这句话我始终记得,内蒙古人虽然看起来豪爽,但骨子里其实非常节俭,他们知道,草原四季分明,夏天过得太快,冬天太长,草料一缺,牲畜就死,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无一不是围绕“节省”“实用”“不浪费”来设计的。 煮羊肉也体现了这种哲学,一只羊,可以从头吃到尾:羊头留给长辈,羊肝羊肺煮汤,羊骨熬粥,连羊血都能凝成血肠,羊油拌饭,几乎没有一块肉会被浪费。 而烤羊肉尤其是烧烤,讲究的是口感和氛围,很多部位不适合烤,耗材又多,吃起来也快。这种“快意人生”的方式,根本不适合依靠放牧为生的人。 不过这几年,事情也在慢慢变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牧民也开始开起了牧家乐,专门接待游客。烤全羊、奶茶、马奶酒,成了他们赚钱的工具。 但即便如此,牧民家里每年宰的羊也不超过五只,他们更愿意卖出去,换成孩子的学费、家里的开销,对于他们来说,羊不是餐桌上的一道菜,而是生活的根本。 很多人以为内蒙古人不爱烤羊肉,是口味问题,是文化传统,其实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的选择。 在草原上,羊不是“食材”,而是财富,是生命线,牧民们深知,每一只羊的价值和代价,煮羊肉不仅仅是一种做法,更是一种态度:朴实、节制、有分寸。 也许我们都该明白,不是草原人不爱享受,而是他们明白,真正的生活,不是吃得多香,而是活得踏实。 所以当你下次在餐厅大口吃着烤羊肉时,不妨想一想,在那遥远的大草原上,有一群人,正围着热气腾腾的锅,慢慢地一块块煮着他们的日子。 参考资料: 为什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当地人更爱煮羊肉,而不是美味的烤羊肉 2020年02月16日 新浪网


朋友
复制粘贴连时间都不删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