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群内八卦领导"彩旗飘飘"遭开除!法院一审判公司赔10万,三大争议焦点出炉 一则微信群聊记录,一场职场八卦,引发了对员工言论边界、企业管理权限与法律裁量标准的深度思考。 01 事件回溯:私密群聊成“罪证”,员工遭闪电开除 上海青浦区某公司员工刘女士,与部门同事组建了一个名为“延误小仙女们”的微信群。因不满领导长期安排加班,她在群内参与讨论时,发布了“网点全部倒闭吧”“彩旗飘飘”等言论。 这些内容被群内成员转发给领导,领导随后在公司大会上当众宣读聊天记录,引发员工热议。公司认为刘女士“散布谣言、捏造事实、损害公司声誉”,直接作出开除决定。 刘女士深感委屈,她强调自己并非话题发起者,只是随口附和,且群内仅十余人,属于私密空间。她认为公司处罚过重,在劳动仲裁未获支持后,向上海青浦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支付赔偿金10万余元。 02 三大争议焦点:公私边界、言论性质与处罚合理性 (1)微信群是“私域”还是“公域”? 公司主张,十几人的微信群属于“公共场合”,员工在此发表不当言论已造成恶劣影响。 而法院认为,该群成员固定,属于相对封闭的私密空间,本身不具备大范围传播的特性。事态扩大源于记录被外泄,而非刘女士主动传播。 (2)闲聊吐槽还是恶意诽谤? 刘女士的言论虽涉及领导私生活,但法院指出,她并非谣言制造者,仅是附和,性质属于“茶余饭后闲聊”。 相较之下,另一起案例中,员工徐某在朋友圈辱骂领导“去死”,法院认定其言论已构成辱骂,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合法。这显示,言论是否带有攻击性是关键。 (3)开除是否唯一选择? 法院强调,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在可以采取警告、罚款等替代性处罚的情况下,直接解除劳动合同,“有违限度原则,过于严苛”。 尤其在事态扩大主要因领导当众宣读聊天记录导致的情况下,公司处理方式亦有不妥。 03 职场启示录:员工谨慎发言,企业合规管理 • 员工须知:职场言论的红线 “私密群”并非法外之地:即使在小群内发言,也存在被泄露的风险。 避免涉及他人隐私:讨论领导或同事私生活风险极高。 争议应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如通过工会、劳动仲裁等渠道理性维权。 • 企业须知:管理权的边界 制度需明确具体:某公司因《行为守则》仅为“大而粗放的原则性规定”,开除员工后被判赔。 处罚应遵循“比例原则”:根据违纪情节轻重选择匹配的处罚方式。 营造开放沟通氛围:员工私下吐槽常源于诉求无法通过正式渠道表达。 04 专家视角:法治文明下的劳资平衡 此类案件反映了职场中个人言论自由与企业名誉保护的冲突。 法院的判决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法律既保护企业依法管理,也防止管理权滥用。 劳动者与企业都需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的边界,共建和谐职场。 正如法院判决所启示的——职场需要纪律,也需要包容;需要规范,也需要温度。 在数字化办公时代,每一个“发送”键背后,都是个人权益与企业管理的平衡博弈。单方面辞退员工 领导乱作为 被开除员工 离职员工背锅 同事被开除了 领导开除你 开除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