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越发看不懂斯普利特的操作了。杨瀚森在今日对阵开拓者和公牛的比赛首节表现相当出色。 他那个扑防三分的移动,真的,不是吹。我看了好几遍回放,那脚步、那反应,跟之前比,进步太大了。要知道,他这么大个儿,防出去不失位,多难得。结果呢?第二节直接DNP,人没了。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 这就很像什么呢,你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刚做完一个漂亮的PPT,老板当众夸他有想法,有潜力,下午开重要项目会,直接让他去前台看门了。你什么感觉?这不仅仅是不给机会,这是一种信号,一种很模糊、但又很伤人的信号。 我一直在想斯普利特到底在想什么。一种可能是,他根本就没想长远。他的帅位现在烫屁股,球队战绩稀烂,他可能觉得,每一场球都是他的“期末考试”。用杨瀚森这种新兵蛋子,有风险,不确定性太高。万一输了,管理层问起来,他怎么说?说“我在为未来培养新人”?恐怕没人会听。他宁可用那些他熟悉的、哪怕上限不高但下限有保证的老油条。他可能在用球队的未来,赌自己的现在。 还有一种可能,更微妙。就是所谓的“压力测试”。故意冷落你,看你的反应。看你是会垂头丧气,还是会更玩命地在训练里证明自己。NBA这种地方,教练有时候不光是教战术,也在搞心理学。他可能想看看杨瀚森这小伙子,到底有多硬的骨头,能不能扛得住这种敲打。在NBA,委屈是家常便饭。但这招太险了,尤其对一个刚从CBA过来,语言文化都还不通的年轻人,很容易就把人的心气儿给打没了。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告,里面提到过年轻球员在海外发展的心理曲线。初期的新鲜感过去后,会有一个非常难熬的“文化休克”期和平台期。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上场时间,是稳定的预期和明确的信任。教练今天夸你,明天用你;后天夸你,大后天就弃用你。这种过山车式的待遇,对球员的心理建构是毁灭性的。他会开始怀疑,到底是自己不够好,还是教练根本就没想用我?这种自我怀疑一旦开始,想再建立自信就难了。 杨瀚森这次去NBA,不光是去打球的,他也是去“上学”的。学习人家的训练体系、比赛节奏、职业态度。斯普利特的这种做法,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客观上都让这堂“课”变得异常艰难。他可能保住了自己的一场球,或者一次帅位危机,但对于一个远道而来、被无数国人寄予厚望的年轻人来说,这真的公平吗? 这可能只是个例,但它确实反映了,一个年轻球员想在NBA立足,远不止把球打好这么简单。这背后是复杂的球队政治、教练的生存压力和深不可测的人心博弈。 球场上的事,有时候真没那么纯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