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扣那一下,我听见板凳席的美国人集体爆了句‘Holy——’。” 第三节还剩7

随性自由的溪水 2025-11-21 18:29:56

“劈扣那一下,我听见板凳席的美国人集体爆了句‘Holy——’。” 第三节还剩7分22秒,杨瀚森在低位接球,肩膀一顶,垫一步,单手把球按进筐,篮板灯白得晃眼。 11分6板3帽,数据条像热水温度计,一节一节往上窜。 有人把G联赛当“流放地”,他把它当“试镜间”。 场均12.8+7.5+2.3,命中率58%,盖帽榜前五,全是硬通货。 开拓者、马刺的球探开始在现场写小抄:身高臂展够用,换防脚步不慢,挡完拆能外弹——中文名字旁边画了一颗星。 别忘了,上一个被这样画星的中国内线,还是周琦。 但周琦的G联赛成绩单是11.9+6.2,盖帽1.8,命中率52%。 数字不会说谎,杨瀚森把每一项都抬了一档,像给老剧本写了新台词。 真正让更衣室安静的是另一组对比: 曾凡博、张镇麟也在这条河蹚过水,可他们更像“借读生”,球队优先练本土新人; 杨瀚森却被混音队当成“正牌中锋”,最后一攻一守都经他手,战术板上画的是他的名字,不是“C(Chinese)”。 于是问题被甩回我们: 下一位冲击NBA的中国人,一定要是“下一个谁”吗? 能不能第一次就有人记住他本来的名字,而不是“小姚明”“小周琦”? 球探报告最后一行写着: “若开发出33%以上的三分,可立即进入轮换。” 翻译过来就是——门槛已经看得见,别再隔着河喊口号。 回到那记劈扣,镜头扫过观众席,有华人举着国旗,也有黑人小孩在模仿他抡臂的动作。 那一刻,数据、预测、选秀榜单都退到暗处,只剩一个19岁少年把篮筐拉得变形。 下一次他起跳,我们不用再猜会不会成功。 因为筐已经告诉他: “力道够了,记得抓稳。”

0 阅读:86
随性自由的溪水

随性自由的溪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