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荷兰公开对中方服软,声明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当天,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大臣米歇尔·卡雷曼斯发布了一则简短但意味深长的声明:荷兰政府决定“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这句话看似平淡,但紧随其后的一句解释却耐人寻味——“鉴于近期的事态发展,我认为现在是采取建设性步骤的正确时机。” 要理解这句简短声明背后的分量,需先梳理荷兰此前实施的一系列越界行为。安世半导体并非普通企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基础型芯片制造商之一,其在汽车及消费电子芯片领域的市场份额,对全球产业链稳定有着直接影响。 这家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的企业,于2019年被中国闻泰科技以36亿美元收购控股权。在中资注入后,企业不仅清偿了历史债务,还实现技术升级,五年内为荷兰贡献约1.3亿欧元企业所得税,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切实支撑。 然而,荷兰政府却做出了忘恩负义的举动。今年9月底,卡雷曼斯突然援引1952年冷战时期制定、且从未启用过的《货物可用性法案》,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全球运营冻结。 该法案最初旨在战时保障燃料、食品等基本物资供应,如今却被用于针对一家正常运营的中资控股企业,理由牵强至极——所谓“严重治理缺陷及相关行为的紧急信号”,实质是担忧技术外流。 更过分的是,荷兰法院随即配合采取行动,暂停中方CEO张学政的职务,并将股份交由独立机构管理。整套操作缺乏合理掩饰,完全是针对中资的不当干预。 荷兰之所以敢于实施此类不当行为,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推动。在荷兰采取行动的前一天,美国刚刚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明确将对列入“实体清单”企业的子公司追加制裁,而安世半导体的母公司闻泰科技恰好在2024年底被纳入该清单。 这种时间上的高度重合并非偶然,荷兰学者奥弗贝克后续揭露了真相:美国此前已与荷兰沟通,要求更换中方CEO并调整股权结构,否则将把安世半导体也列入制裁清单。 卡雷曼斯作为看守政府的临时大臣,有意充当美国的马前卒,试图以牺牲中资企业利益为代价,换取自身政治利益。 荷兰显然未能正确评估自身实力,更低估了中国维护自身企业合法权益的坚定态度。荷兰政府发布干预令后,中国立即采取反制措施,对安世半导体在华工厂的芯片出口实施禁令。 这一禁令产生了关键影响:安世半导体规模最大的封装工厂均位于中国,其客户涵盖大众、宝马等欧洲汽车巨头。禁令实施后,短短几周内欧洲车企便陷入芯片库存危机,汽车交付量大幅下滑。 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专家公开呼吁,要求欧盟尽快与中国沟通解决问题。法国《费加罗报》明确指出,这场由荷兰引发的“安世风波”,让整个欧洲大陆的汽车产业都感受到了压力。 卡雷曼斯提及的“近期的事态发展”,本质上是荷兰面临难以支撑的窘迫处境。从荷兰国内情况来看,反对声音早已无法压制。 荷兰籍欧洲议会议员德克·戈廷克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批评,认为卡雷曼斯为在选举前展现对中国的强硬姿态,既未获得欧盟支持,也未做好应对经济后果的准备,这种行为极不负责。 乌得勒支大学教授也发声指出,荷兰法院在未听取中方陈述的情况下仓促裁决,严重违背司法独立原则。更关键的是,荷兰企业界的抗议声持续升温,尤其是ASML公司态度的转变,给卡雷曼斯带来了沉重打击。 ASML作为荷兰支柱企业,与中国市场的联系早已十分紧密。2021年,ASML对中国市场的销售占比不足15%,当时企业高层态度强硬,表示将遵守相关管制规则。 到2024年,中国市场占比飙升至近50%,其DUV设备在华销量十分可观,CEO克里斯托夫·富凯在股东大会上也转变态度,称将支持中国的合法需求。 2025年,尽管占比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35%左右,其位于上海的研发实验室也在持续投入。中国不仅是ASML的重要采购方,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 荷兰政府与中国交恶,最先遭受损失的便是ASML等本土企业。眼见支柱企业利益将被卡雷曼斯的政治投机行为拖累,荷兰商界的施压力度自然不断加大。 中国在芯片领域的持续突破,让荷兰更加坐立难安。此前,荷兰之所以愿意追随美国实施技术封锁,核心原因在于认为中国离开其设备便无法正常发展。但当前中国不仅在DUV设备自主应用方面日益熟练,在封装测试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安世半导体在华工厂的技术升级便是直接证明。 荷兰原本试图通过干预安世半导体牵制中国,最终却发现自身可利用的优势逐渐减少,反而导致本土企业市场份额受损。在此情况下持续强硬,只会进一步削弱荷兰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