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开除了党籍,可他却说:我是清白的。 当年6月,彭真委员长完成对日访问,期间获天皇会见并在国会发表演讲,接待规格极高,彼时两国经贸额较邦交正常化初期增长10倍。 但双边关系表面融洽下暗藏分歧:日本中曾根内阁19名成员参拜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存在淡化侵略史实的内容,引发中国民间强烈反响,历史问题成为双边交流中的敏感议题。 周而复绝非“冲动行事”的普通干部。他1938年赴延安,是“模范文艺工作者”,写的《上海的早晨》入选百年百部经典。 作为茅盾倡导的“为人生”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继承者,他的创作始终扎根史实——1944年在重庆新华日报社编辑《群众》周刊时,就以特派员身份深入抗战前线,写下《第十三粒子弹》等纪实作品,用文字留存战场真相。 1985年率团访日时,他正攻坚抗战史诗《长城万里图》,第三部要写东条英机参拜靖国神社的细节。 为求真实,他向来较真——当年写《黄河东流去》里蒋介石的卧室,专程去庐山“美庐”用尺子量床的尺寸,这种对史实的苛求早已刻入创作基因。 周而复前往靖国神社的行为并非擅自决定。10月20日抵达日本后,他即向中国驻日大使馆提交包含“参观靖国神社”内容的行程计划,等待审批。 因当时中日关系敏感,使馆内部对该行程存在分歧,未及时给出明确答复。11月10日,在日方向导提议“顺路前往”时,考虑到四天未获明确否决,便认为可临时安排,周而复携带相机进入靖国神社,拍摄殿内布局、牌位摆放等场景作为创作素材。 当日晚间,中国驻日使馆文化参赞紧急到访,告知国内刚下发禁令:因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事件,禁止访问靖国神社等敏感场所。 周而复颇为意外,坦言“已完成参观”。参赞提出“避免公开提及,尽量淡化处理”的建议。回国后,大量诬告信陆续寄往中纪委,除“参观靖国神社”外,还涉及“向战犯牌位鞠躬”“对日本友好组织态度失当”等指控。 同期,日本作家森村诚一自费2000万日元调查731部队罪行,撰写《恶魔的饱食》,因揭露侵略史实遭右翼势力攻击,与周而复形成跨越国界的历史真相坚守者群体。 “态度失当”的指控与事实严重不符。据周而复后续申诉材料记载:访问日本新制作剧团时,对方原定下午3时会面,实际延迟至5时才出面;次日宴会中,中国代表团被安排在倒数第二排座位。 宴会期间周而复暂时离席,返回后得知期间有才艺表演环节,却被指责“失礼”。但在1986年的敏感舆论环境中,这些细节未被采信,中纪委最终以“违反外事纪律”为由开除其党籍,保留其政协委员职务。 被开除党籍后,周而复未放弃申诉。他反复修订申诉材料,附上驻日使馆行程报备记录、靖国神社现场拍摄照片,以及《长城万里图》中涉及靖国神社的创作草稿——其中对“东条英机鞠躬时腰间军刀撞击殿内立柱”的细节描写,与现场照片高度吻合,需实地观察方可精准呈现。 但申诉材料长期未获回应,1999年某杂志更发布文章,指责其为“世纪巨贪”,将参观靖国神社事件歪曲为“亲日叛国”。 转机出现在2001年。中纪委复查组调阅了全部原始档案,发现三个关键证据:一是驻日使馆存档的行程报备表,证明周而复并非“擅自前往”;二是《长城万里图》手稿与靖国神社现场照片高度吻合,印证取材目的;三是当年诬告信中的“鞠躬”“受贿”等指控,均无证人证言。 2002年9月18日——这个刻着国耻的日子,88岁的周而复收到了平反决定:恢复党籍,认定参观行为是“为创作收集素材,不属政治错误”。 平反后,周而复实施三项行动: 一是补交16年欠缴的5000元党费,信封标注“补缴欠缴党费”; 二是加速《长城万里图》创作进程,2004年全六卷出版时,他在序言中提及此次经历,强调“历史创作既不可虚构,亦不容误解”; 三是携带创作手稿走进高校与纪念馆,结合靖国神社取材经历开展抗战历史宣讲,以亲身经历阐释历史研究的严谨性。 2004年1月,周而复病逝,临终前将个人收藏的古玩及抗战时期收集的日军罪证实物悉数捐赠国家,以一生践行了对信仰的坚守。 靖国神社的争议核心,从来不是“能不能去”,而是“为什么去”。日本政客参拜是为美化侵略,周而复前往是为揭露罪恶,动机截然不同。 中纪委16年后的平反,既纠正了当年的误判,更明确了一个标准:评判历史行为,要结合时代背景、行为动机与客观证据,不能搞“一刀切”。 周而复的经历表明,真正的历史责任感,体现为对史实真相的严谨求证,而非简单化的标签化评判,这也是该事件留给后世的重要历史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