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豪赌大溃败,给全世界提了个醒:中国行我也行纯粹是幻觉 手里攥着全球22

百日依山尽 2025-11-22 17:55:12

印尼的豪赌大溃败,给全世界提了个醒:中国行我也行纯粹是幻觉 手里攥着全球 22% 的镍矿储量,占着全球 30% 的产量,印尼本想靠一纸出口禁令拿捏产业链,结果把自己玩得底朝天。 不仅镍价被自家爆棚的产能砸穿成本线,原本想逼外资来建的冶炼厂,最后居然要从菲律宾高价买原矿来 “喂饱”,这场 “中国行我也行” 的资源豪赌,彻底沦为让全世界看笑话的大溃败。 这场闹剧的结局,是印尼镍产业陷入全面亏损,多家冶炼厂停工减产,而这一切的起点,是 2020 年印尼政府拍板的原矿出口禁令。当时全球新能源汽车热潮兴起,镍作为动力电池的核心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手握全球最多镍矿的印尼眼红了。 看到其他国家靠资源管控提升产业链话语权,印尼也想照猫画虎,出台禁令禁止镍原矿出口,逼着想拿矿的外资企业,必须把冶炼、精炼等下游工厂建在印尼本土,妄图一步到位从 “卖原料” 升级为 “卖成品”,掌控整个产业链的利润。 禁令一出,确实有不少外资企业被迫就范。中国、韩国、日本的多家车企和电池企业,纷纷砸下百亿资金,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加里曼丹岛等地建起冶炼厂。 短短三年时间,印尼的镍冶炼产能从 2020 年的不足 100 万吨,飙升到 2023 年的 800 万吨,翻了 8 倍之多,成为全球最大的镍冶炼基地。印尼政府当时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 “资源牌” 打得精妙,很快就能摆脱对低端原料出口的依赖,赚得盆满钵满。 可现实很快就给了印尼一记响亮的耳光。产能暴增的同时,全球镍价却迎来断崖式下跌。2022 年镍价还维持在 2.5 万美元 / 吨的高位,到 2024 年直接跌到 1.2 万美元 / 吨,几乎腰斩。 而印尼新建的冶炼厂,大多采用成本较高的 RKEF 工艺,生产成本普遍在 1.3-1.5 万美元 / 吨,这意味着镍价已经低于生产成本,每生产一吨镍就亏一吨钱。 更讽刺的是,印尼虽然镍矿储量多,但大多是低品位的红土镍矿,冶炼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辅料,而且优质矿脉的开采速度远远跟不上冶炼厂的产能需求。 为了让工厂不停工,印尼只能从邻国菲律宾进口高品位镍矿,而菲律宾的镍矿出口价格因为需求激增一路上涨,这让印尼的冶炼成本又增加了不少。 原本想靠禁令逼外资来建链,结果变成了 “自己矿不够,花钱买矿喂别人建的厂”,相当于给外资企业当了 “打工仔”,还得倒贴成本。数据显示,2023 年印尼从菲律宾进口的镍矿达到 1500 万吨,占其冶炼厂原料需求的 30%,进口支出比 2020 年增加了 2 倍多。 更让印尼头疼的是,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发生变化,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对镍的需求增速放缓,这让本就产能过剩的印尼镍产业雪上加霜。 多家冶炼厂因为亏损严重,只能选择停工减产,部分外资企业甚至考虑撤资,原本被寄予厚望的 “产业链升级梦”,变成了烂尾的 “豪赌”。 其实印尼的溃败早有预兆,资源牌从来不是简单的 “禁止出口” 就能玩转。中国之所以能靠资源管控提升产业链话语权,是因为本身就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技术积累,能够消化产能、完成技术迭代。 而印尼只看到了表面的 “禁令”,却忽视了自身工业基础薄弱、能源供应不足、物流配套落后的短板,盲目扩张产能,最终只能被市场反噬。 印尼的这场豪赌大溃败,给全世界提了个醒:“中国行我也行” 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资源优势不等于产业优势,没有配套的工业基础、技术支撑和市场需求,再好的牌也能打烂。产业链的升级需要耐心和沉淀,妄图一步登天只会摔得更惨。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409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