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月,一个旗袍女子被带到了荒郊野外。临死前,她提出一个要求:“白日青天

熹然说历史 2025-11-23 03:17:07

1940年2月,一个旗袍女子被带到了荒郊野外。临死前,她提出一个要求:“白日青天,红颜薄命,希望不要打我的脸!” 那是1940年上海深夜的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一位身穿旗袍的年轻女子被两名特务押解到荒野。面对死亡,她没有哭泣,没有求饶,只是淡然地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请求。这位女子名叫郑苹如,22岁,《色戒》的历史原型。她的死,揭开了那段特殊年代里一个美丽而悲壮的故事。 郑苹如1918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父亲郑钺是早年追随孙中山的同盟会成员,母亲木村花子是日本名门闺秀。她从小聪明过人,善解人意,跟着母亲学了一口流利的日语。回国后定居上海,1937年登上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良友画报》封面,成为上海滩有名的社交名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郑苹如在中统驻沪专员嵇希宗介绍下加入中统,正式从事情报工作,利用美色与交际周旋于日伪高官之间。凭借自己的中日混血身份和流利日语,她与日本高层如首相近卫文麿之子近卫文隆、华中派遣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等都有接触。最重要的是,她率先获得了汪精卫叛变的情报并上报给重庆方面,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 1939年,以丁默邨、李士群为首的汉奸在上海极斯菲尔路成立76号特务组织,血腥镇压抗日救亡活动。中统上海区决定利用丁默邨好色的弱点,派郑苹如色诱丁默邨,施展美人计除奸。丁默邨曾经是郑苹如就读的民光中学的校董、校长,两人算是有师生关系。郑苹如精心策划了一次电车偶遇,成功重新接近了丁默邨。丁默邨以好色闻名,身材瘦小,肺病三期,靠吃壮阳药风流,外号”丁小鬼”“阴死鬼”,见到美貌如花的郑苹如立刻神魂颠倒。 为了刺杀丁默邨,中统安排了第一次行动。1939年12月10日晚,丁默邨的黑色轿车停在郑家门口,中统人员埋伏在周围,但警觉的丁默邨说了声”有急事”便匆匆离去。1939年12月21日,郑苹如以购买皮大衣为由,将丁默邨诱至上海西伯利亚皮草店。丁默邨进入皮草店后发觉情况有异,从另一个门口跑出商店钻进防弹汽车逃脱,暗杀行动再次失败。 暴露身份的郑苹如注定成为这次暗杀的牺牲品。丁默邨派人向郑家放出风声,说如果郑苹如不来归案就杀她全家。郑苹如决定铤而走险,暗藏勃朗宁手枪来到76号。她在舞会上被搜身发现武器,当晚就被逮捕关进76号的黑暗囚室。 在审问过程中,郑苹如始终咬住自己”是因为丁欺骗了她的感情而想找人报复他”的说辞。审问人员将她衣服剥光吊起来专打下身,郑苹如在屈辱与疼痛下哭得死去活来。汪伪政府想以郑苹如为要挟,拉拢她父亲郑钺任司法部长,但郑钺认为任何东西都可以牺牲,只有民族气节不能舍弃。 丁默邨虽然恼恨郑苹如参与对自己的谋杀,但又迷恋她的美色,因此并没想要置她于死地。然而丁默邨的妻子、李士群的妻子、吴世宝的妻子等汉奸老婆们都极力主张将郑苹如处死。1940年2月春节前,76号特工总部首领李士群瞒着丁默邨将郑苹如枪杀处决。 刑场在徐家汇过火车站的荒野地方,当生死面前,郑苹如却表现得异常镇定,没有害怕的表现,也没有眼泪流下,只是对那些即将执行枪决的特工微笑着提出一个要求。她请求刽子手”唯勿枪击我面,坏我容貌”。射发三枪,一中胸部,二中头部,这位年仅22岁的抗日女英雄就此殒命。 郑苹如用她短暂的22年生命,诠释了什么叫民族气节。1947年7月5日,丁默邨以汉奸罪被执行死刑。这位曾经的汉奸头子付出了应有代价。如今在台湾的忠烈祠中供奉着郑苹如的牌位,2009年她的塑像在上海揭幕。面对那句”白日青天,红颜薄命,希望不要打我的脸”的遗言,你们觉得这是虚荣还是尊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看法。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