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11月22日报道,南非G20峰会间隙,德国总理默茨对韩国总统李在明说:“我们正在考虑对中国的战略,想请教韩国对中国的看法。”这说明,高高在上的德国人,开始虚心请教亚洲国家,并开始认真调整对中国的战略了。 要知道南非G20峰会现场有多忙,各国领导人恨不得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会晤基本都是提前定好议程,按部就班推进。 德国总理默茨和韩国总统李在明的这场碰面,原本是冲着能源合作和矿产供应来的,欧洲能源危机还没完全过去,德国急需稳定的矿产来源,而韩国在电池材料、矿产加工领域有不少优势,本来是场“互利共赢”的务实对话。 聊着聊着又聊到了朝鲜半岛局势,双方客气地交换了些立场,气氛还算平和。 没成想,默茨突然话锋一转,语气还挺诚恳,直接问李在明“对中国的看法”,还特意补充说德国正在梳理对华战略,想听听韩国的经验。 这可不是随口寒暄,背后藏着德国最近的“心头大患”,其实早在11月17号,德国副总理兼财长拜尔就带着满满一肚子诉求访华了。 他这次去的核心目的,一是求中国保障稀土供应,德国汽车业要转型新能源,稀土永磁体是关键,而全球近70%的稀土加工产能都在中国,少了这东西,德国车企的电动车生产线都得卡壳。 二是想让中国“手下留情”,抱怨中国电动车和光伏产品在欧洲卖得太火,去年中国电动车在德国市场份额都涨到15%了,本土的大众、宝马都直呼“压力山大”,光伏组件更是让德国相关企业举步维艰。 可折腾了三天,会谈没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拜尔空着手回国,德国的对华焦虑反而更严重了。 你可能不知道,德国现在的对华心态,简直矛盾到了骨子里。 表面上还端着“老牌工业强国”的架子,内政部和部分政客天天喊着“去中国化”“降低依赖”,甚至跟着美国的节奏,琢磨着对华加征关税,生怕被人说“对中国太软”。 但经济部那边早就急得团团转,毕竟中国连续七年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虽然略有下滑,但依然高达2800多亿欧元,德国多少中小企业靠着中国市场活着? 更别说德国商界的巨头们,大众汽车在中国一年能卖两百多万台车,占其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还多,宝马、奔驰的在华销量也占了近三成,中国市场一有风吹草动,这些企业的股价都得波动。 他们早就不止一次给政府提意见,千万别对华太强硬,不然丢了中国市场,谁也赔不起。 反观韩国李在明政府,上台后的操作就清醒多了。 先是把沿用多年的“韩日中”表述,正式改成了“韩中日”,别小看这三个字的语序调整,这可是明明白白向外界释放“重视对华关系”的信号,连中国网友都调侃“这波站队很务实”。 之前韩国街头偶尔会出现反华集会,李在明政府直接出手,不仅警方会现场制止,还推动相关立法,极端反华行为最高能判五年刑,这态度确实够明确。 更聪明的是,韩国把政治和经济分得清清楚楚,安全上虽然离不开美国的保护,但经济上绝不跟中国闹僵,中韩自贸区的升级谈判一直在推进,今年前10个月中韩贸易额还稳中有升,农产品、电子产品的往来越来越密切。 在台湾、南海这些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韩国也一直保持克制,从不瞎掺和、不乱说话,这种“不搞对抗、务实合作”的平衡术,让韩国在大国博弈中活得相当滋润。 其实默茨愿意放下身段,向韩国请教对华战略,本身就说明时代真的变了。 过去那种西方说了算、高高在上的外交逻辑,早就行不通了,现在的国际关系,讲究的是互利共赢,不是单方面指手画脚。 德国要是真能学学韩国的务实,别再抱着“既要又要”的幻想,既想赚中国市场的钱,又想打压中国企业;既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又想跟着别人搞“脱钩断链”,中德关系肯定能更顺畅。 毕竟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供应链,德国有先进的工业技术,本来是天作之合,没必要搞对抗。 说句实在的,时代早就教会我们,务实才是硬道理,意识形态划线那套,早就过时了。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