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太让人气愤了 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之际,作为历史学教授,自身不能正视历史,

听春风中洒脱追风儿 2025-11-24 12:40:19

真的是太让人气愤了 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之际,作为历史学教授,自身不能正视历史,传播错误的历史观,抹黑民族精神,伤害民族感情,实是误人子弟,祸国殃民!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把抗日英雄称作“抗日分子”,引发全网愤怒! “抗日分子”这四个字,绝不是简单的措辞失误,而是对无数先烈的公然亵渎。熟悉抗战史的人都知道,当年侵华日军731部队的史料里,正是用“抗日分子”这个词指代被捕的抗日联军战士和地下工作者,随后对他们实施惨无人道的人体试验。这些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在侵略者口中被污蔑为“分子”,如今一位中国顶尖高校的历史教授,竟然原封不动照搬这个带有血腥和侮辱意味的词汇,这让那些长眠地下的先烈如何安息?让那些亲历抗战的老兵和英雄后代情何以堪?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冯玮抛出这个词时,还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他在微博里宣称“我爷爷是‘抗日分子’,我都没喊打你们喊什么”,试图用所谓的“抗战血统”给自己的言论背书。这种逻辑简直荒谬到了极点,祖辈的功勋是民族的荣光,不是后辈用来压制同胞爱国情感的“挡箭牌”。要是他的爷爷真的是抗日志士,得知孙子用侵略者污蔑自己的词汇来消解民族仇恨,恐怕都要从九泉之下痛心疾首。网友的愤怒从来不是“好战”,而是对历史正义的坚守,对侵略行为的警惕,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感,凭什么要被一个所谓的“专家”冷嘲热讽? 谁能想到,这已经不是冯玮第一次发表歪曲历史的言论。作为研究中日历史的学者,他的诸多“学术观点”早已偏离了客观公正的底线。在南京大屠杀这一铁证如山的反人类暴行面前,他竟然提出“中国军队丢弃军服混入平民,导致日军难以辨别引发误杀”的论调。一字之差,性质天壤之别,这哪里是学术研究,分明是在为侵略者的罪行寻找合理化借口,把有组织的屠杀扭曲成“意外事件”,这种言论让每一个铭记历史的中国人都感到后背发凉。 在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的解读上,他更是频频挑战历史定论。主流史学界早已明确日本发动战争的蓄谋已久,他却过分强调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抵制日货对日本的“经济压力”,暗示这是战争的“诱因”;引用日方单方面“史料”,将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描述得“真相未明”,甚至暗示是“中方士兵的偶然行为”引发。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的逻辑,和日本右翼势力为侵略历史翻案的话术如出一辙,很难想象会出自一位中国高校教授之口。 身为复旦历史系教授,冯玮本应是历史真相的守护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可他在课堂上、在公开言论中,不断向学生和公众输出错误历史观,让多少年轻人对那段苦难历史产生误解?有学生曾吐槽,听他的课会怀疑自己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是不是“虚假宣传”,这种对下一代的误导,比单纯的言论错误危害更大。更讽刺的是,这位自称“专业研究者”的教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还频频出现低级错误——在科普日本战国史时,竟将著名的“本能寺之变”年份错说成1580年,而公认的正确年份是1582年,连基础史实都能搞错,他的“专业权威”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更值得警惕的是,冯玮的言论与其商业行为存在明显的割裂。他一边呼吁公众对日本“宽容”“给个台阶”,一边大力推广日本留学业务,在直播中鼓吹赴日留学是“逃避内卷的理性选择”,极力描绘日本的“美好”。这种利益关联让他的“和平呼吁”失去了说服力,难免让人怀疑,他之所以刻意淡化日本战争罪责、消解民族仇恨,是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留学推广生意?如果中日关系因历史问题陷入紧张,必然会影响公众的留学意愿,这显然与他的商业利益相悖。 历史是民族的根与魂,任何试图歪曲、消解历史的行为,都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冯玮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全网愤怒,本质上是公众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决抵制,对学者丧失学术底线的强烈不满。学者有学术自由,但自由的前提是坚守真理、尊重历史、敬畏先烈,绝不能打着“客观中立”的幌子,行歪曲历史、伤害民族感情之实。 作为教育者,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是基本职责;作为中国人,铭记历史、捍卫民族尊严是底线良知。冯玮的行为不仅辜负了高校教授的身份,更触碰了民族情感的红线。希望相关方面能正视此事,对这种错误言论予以纠正,不让错误历史观误导更多人。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听春风中洒脱追风儿

听春风中洒脱追风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