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式宣布了 11月21日,印度商工部突然宣布对咱们中国生产的聚酯变形纱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事儿是应印度两家大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 Limited和Wellknow Polyester Limited的申请启动的,他们觉得中国的聚酯纱线卖得太便宜,伤害了印度本地的产业。 这话听着好像是中国企业在搞“低价倾销”,但稍微了解点市场行情的人都知道,中国产品卖得便宜,靠的可不是什么不正当手段,而是实打实的产业优势。聚酯变形纱是纺织业的基础原料,从上游的原油加工到下游的纺纱织造,中国早就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规模化生产让成本自然降了下来。2025年二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聚酯变形纱的出口价大概是858美元/吨,而印度本土同类产品价格能冲到1800-2500美元/吨,这么大的差价,核心是印度自身生产效率低、产业链不完善,而非中国企业刻意压价。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这波操作根本不是新鲜事,而是把“反倾销”当成了保护本土产业的常规手段。自1995年以来,印度就一直是全球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23年一年就发起了22起,短短10天内密集发起9起调查的情况都出现过。从化学原料到工业零部件,从保温瓶到纺织品,只要印度本土企业竞争不过,就动不动喊“反倾销”,本质上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老套路。这两家申请调查的印度公司,说白了就是自己干不过,就想靠政府之手把中国产品挤出市场。 印度所谓的“保护本土产业”,其实是在保护落后产能。中国聚酯变形纱不仅价格有优势,质量和供应稳定性也备受认可,印度下游的纺织厂之所以愿意买中国货,就是因为本土产品要么品种不全,要么品质不稳定,根本满足不了生产需求。有长期处理中印贸易纠纷的律师就说过,就算印度对中国产品加征反倾销税,最后很可能还是中国人在印度市场竞争——要么是中国企业在印度设厂,要么是印度厂商偷偷进口中国原料加工,反而让本土产业失去了升级的动力。 背后更核心的原因,是印度对对华贸易逆差的焦虑。2024年中印贸易额达到1180亿美元,中国依然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印度对华逆差高达690亿美元。莫迪政府推行“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总想通过贸易限制减少对华依赖,却忘了贸易逆差的根源是自身产业竞争力不足。他们以为靠反倾销就能把中国产品挡在门外,让本土产业崛起,可现实是,美国搞了五年对华贸易战,中美贸易额反而创了纪录,印度之前的一系列限制措施也没起到实质作用。 这种动辄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做法,最后伤害的其实是印度自己。聚酯变形纱价格直接影响服装、家纺等下游产业的成本,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后,印度纺织企业要么被迫接受本土企业的高价原料,要么就得花更高成本从其他国家进口,最后产品竞争力下降,吃亏的还是印度的消费者和出口企业。 印度总想着靠“堵”的方式保护自己,却忘了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国产品的优势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印度与其花心思限制进口,不如好好提升自身产业效率、完善产业链。老是把“反倾销”当挡箭牌,不仅挡不住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封闭落后的恶性循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中企印度 越南反倾销 印度报复性关税 印度反倾销调查 印度出口产品 印度贸易陷阱 印度布料批发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