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光刻机变成“废铁”?中企正式官宣,日、美企业最担心的事来了。近期中国的一纸公告让不少人坐立不安,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出口管控,而是对稀土材料——光刻机的“命门”之一——实施更严格的出口限制。 消息刚出,全球光刻机领域的头号公司ASML就遭了不小的冲击,据知情人士透露,他们的EUV光刻机因为审批流程变长,出货延迟了至少几周,直接影响到台积电、三星的扩产计划。现在这些芯片巨头的全新厂房只能空等设备,产能规划被迫暂停。 很多人可能好奇,为什么一个出口管控能让全球顶尖设备生产商都陷入困境?答案很简单——光刻机的核心部件离不开稀土。 比如驱动晶圆台的稀土永磁体,就必须用钕铁硼磁钢,单台设备要用上几十公斤,钕提供强大磁力,而镝、铽保证高温下的稳定性,没有它们光刻机连高精度定位都做不到。 另外,光刻机的光学隔离器需要铽镓石榴石晶体,这里的铽元素能让激光单向通过,保护光源系统,如果少了它,设备的光源随时可能停摆。 对准系统的辅助激光器,则要用到钕掺杂钇铝石榴石晶体,可以说,稀土贯穿了光刻机的动力系统、光学系统和定位系统,一旦稀土断供,这些关键组件就是一堆废金属。 中国的管控措施精准击中了产业链的关键点。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93%的高性能磁体产能都在中国手里,ASML的稀土部件中,有八成直接依赖中国供应。 新规要求,任何产品只要含有来自中国的稀土成分,且占价值比例超过0.1%,出口就需审批,这一条款不仅限制了半导体设备的流通,也让日美的军工制造同样受制约。 美国的F-35战斗机制造需要超过400公斤稀土,一艘核潜艇更是要用4吨以上的稀土磁体,这些高性能磁材基本来自中国加工,现在管控收紧,这些装备的生产节奏也会被打乱。 面对这一局面,日本和美国都不是没想过应对,日本在2010年就经历过类似情况,当时稀土依赖中国达到八九成,紧急多元化进口,花了五年才从其他渠道获得45%的份额,但成本高得离谱。 在技术上,日本减少了汽车电机稀土用量,也提高了回收率,但全球每年稀土回收量还不到总需求的6%,根本不顶用,至于日本近海的稀土矿,海洋开采成本是陆地的三到五倍,还存在环保和技术难题,到今天都无法形成规模化产能。 美国情况更尴尬,虽然有稀土矿但缺乏大规模提纯能力,尤其是重稀土加工几乎为零。国防部投资的BrookMine项目要到2027年才能量产,MP Materials的磁体工厂,最快也要到2025年初启动,而且只处理轻稀土。 更关键的是,美国还在关键时刻砍科研预算,稀土替代技术的研发直接停滞。 以日本和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在过去一直靠光刻机和其他高端设备卡中国的脖子,如今却发现自己同样被中国手里的稀土卡住。 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们长期忽视全球供应链相互依存关系的必然后果。 尤其是日本,在科技和贸易问题上的态度和它在历史问题上的表现如出一辙——拒绝承认自身的依赖和短板,依旧想着用封锁和排他来维持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