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方发出“最后通牒”半年后,立陶宛发现没有得到北京任何回应。 其国会外交委员

记实馆 2025-11-24 17:52:21

向中方发出“最后通牒”半年后,立陶宛发现没有得到北京任何回应。 其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称:立陶宛现在采取了其他措施。 半年前维尔纽斯国会那番张牙舞爪的表演,现在回头看只剩满地滑稽——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拍着桌子喊“6个月内中方必须给说法”。 可中方偏偏不按它的剧本走,不吵不闹、不辩不驳,就这么把这份最后通牒晾成国际笑料,这种“无视杀”远比任何反驳都更有力量,直接戳穿了它外强中干的本质。 这嚣张姿态的根源,早在2021年就埋下了伏笔。这个人口不足三百万的波罗的海小国,突然放弃平稳对华合作,在反华道路上一路狂奔,如今的表演不过是其偏执选择的延续。 2021年5月,立陶宛毫无征兆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还污蔑这个合作平台“分裂欧盟”,短短两个月后,更是公然违背中立建交公报,批准台湾当局以“台湾”为名设立所谓“代表处”,这种直接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操作,在欧洲国家中堪称独一份。 毕竟此前中立贸易往来顺畅,中欧班列每月8趟经停考纳斯站,木材、乳制品等支柱产业靠着中国市场稳步增长,2021年对华出口还能达到1.3亿欧元,谁也没想到它会突然撕破脸。 立陶宛敢如此冒险,核心是打了“抱大腿”的算盘,以为绑上美国和台湾的战车就能高枕无忧。台湾当局当时画了张大饼,承诺投资2150万欧元,包括1400万欧元技术转移和半导体园区建设,立陶宛总理甚至吹嘘要建五座芯片厂,五年内创造数万个岗位,把自己打造成“欧洲硅谷”。 美国也适时递来橄榄枝,承诺6亿美元出口信贷担保,还批了对台军售,这让立陶宛政客们热血上头,真以为自己成了大国博弈的关键角色。 可现实狠狠打了脸,台湾提供的8寸晶圆技术早已落后大陆十年,而立陶宛连最基本的土地审批和63兆瓦电力供应都无法保障,所谓半导体园区最终只停留在拉围栏的阶段,台湾承诺的资金实际到位仅500万美元。 美国的6亿美元援助更是空头支票,附加了军费提升至GDP5%的苛刻条件,最终实际到账的只有1900万美元,连塞牙缝都不够。 中方的反应既干脆又克制,没有多余口水战,直接用实际行动表明立场。2021年8月召回驻立陶宛大使,11月台湾代表处挂牌后,直接将两国外交关系从大使级降至代办级,这种级别的外交降级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极为罕见。 贸易层面的反制更是精准有力,从2021年12月开始,立陶宛对华出口断崖式下跌,木材、乳制品被暂停进口,带有立陶宛零件的货物被拦在门外,德国博世、瑞典宜家等大厂纷纷切断合作,转投邻国。 可立陶宛非但没有醒悟,反而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2024年驱逐中国外交官,2025年干脆禁止所有中国外交官入境,导致中立代办处彻底停摆。 在这种背景下,维尔纽斯国会拍出桌子喊出“6个月内中方必须给说法”的最后通牒,就显得格外滑稽。他们忘了中国从来不会被霸权逻辑绑架,更不会给挑衅者刷存在感的机会。 立陶宛所谓的“其他措施”,说到底就是走投无路后的无奈之举,他们寄希望于欧盟出头,2022年推动欧盟在WTO起诉中国“经济胁迫”,可这场诉讼因缺乏证据,2025年1月恢复后依旧毫无进展。 德国、法国等欧盟大国更看重对华贸易,根本不愿为立陶宛牺牲自身利益,布鲁塞尔的外交官直言“不会为立方冒险让欧洲买单”。 转头向美国和台湾索要好处,却发现对方早已翻脸不认人,美国在特朗普二度上台后重心全在本土,台湾的资金也悄悄挪窝,只签了几份无关痛痒的合作备忘录。 2024年11月,立陶宛Teltonika公司不得不宣布暂停芯片工厂计划,创始人怒怼政府,抱怨承诺的电力和土地审批全是空头支票。 2024年10月议会选举后,新上台的立陶宛政府开始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总理公开承认前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犯了大错,想要恢复中立关系,可又舍不得放弃所谓“台湾关系”,始终不愿更改台湾代表处名称,这种骑墙态度自然得不到中方回应。 他们试图开拓越南、印度等替代市场,却发现这些市场根本无法弥补中国市场的空缺,OECD预测2025年立陶宛出口还要再降10%,贸易逆差拉到11亿美元,GDP环比增长仅0.3%,国家债务突破470亿美元,占GDP比重达80%,被国际评级机构列入“垃圾级”观察名单。 说到底,立陶宛的困境完全是咎由自取。它误以为在大国之间投机取巧就能获利,却忘了小国的生存之道在于尊重基本准则,而非充当别人的棋子。 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也是中立建交的基础,立陶宛为了眼前蝇头小利,亲手毁掉多年稳定的合作关系,寄希望于外部势力的空头承诺,最终被现实狠狠打脸。

0 阅读:4181

评论列表

风间云潇

风间云潇

7
2025-11-24 20:46

这妞让我来回应[滑稽笑]

猜你喜欢

记实馆

记实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