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俄罗斯媒体分析认为,如果发生战争,东方大国必然以绝对实力让挑衅者付出惨痛代价,才能换来长久和平。战争虽然可怕,但其可怕之处在于无法估算的损失,而非必然导致人类灭绝。近年来,东方大国军力持续稳步提升,足以令挑衅者心生忌惮。 俄罗斯媒体强调,战争的可怕之处,从不是必然导致人类灭绝,而是过程中那些无法预估的各类损失。 这些损失可能涉及人员伤亡,可能造成经济产业链断裂,也可能致使基础设施大规模损毁,每一项都可能让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陷入长时间停滞。 东方大国比谁都清楚这种代价,近代史上被侵略的苦难记忆,早已深深刻在民族记忆中。 东方大国更明白一个关键道理:和平从不是靠退让与祈求得来。七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就把这个道理诠释得十分透彻。 当时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装备与后勤保障,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有着巨大差距。美军战机在朝鲜上空肆意巡航,坦克在战场上横冲直撞,他们甚至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还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面对这样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渡过鸭绿江,踏上保家卫国的战场。志愿军将士拿着简陋的装备,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与勇气,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在弹尽粮绝的困境里,和武装到牙齿的对手展开殊死搏斗。 最终,志愿军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侵略者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这场战争让世界看到新中国的骨气与实力,也为新中国换来了数十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那段历史清楚地证明,能打赢,才能有效遏制战争;能取胜,才能切实捍卫和平。没有足够实力,即便再渴望和平,别人也会把战争强加于己。 正是读懂了历史的教训,这些年东方大国从未放松军力建设的脚步。 军力建设始终稳步推进,这种推进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自身国防需求的合理增强,目的就是拥有足够实力应对各类潜在风险。东方大国海军的发展速度,让世界各国都刮目相看。 从辽宁舰正式服役拉开航母时代的序幕,到山东舰自主研发建造标志着拥有了独立建造航母的能力,再到福建舰下水跻身拥有电磁弹射航母的国家之列,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 歼-20隐形战斗机批量装备部队,让东方大国成为少数能自主研发并装备第五代战机的国家,这种战机的隐身性能与机动能力,能在复杂战场环境中掌握绝对优势。 歼-16、歼-10C等战机构成高低搭配,再加上空警-500预警机、运-20加油机等辅助机型配齐,空军远程作战与协同作战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东风系列导弹是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拥有全球覆盖能力,可携带多枚分导式核弹头,任何反导系统都难以进行有效拦截;东风-21D、东风-26等反舰弹道导弹被称作“航母杀手”,能对海上移动目标进行精准打击;东风-17高超音速武器的部署,更让现有反导系统形同虚设。 这些军力提升,并非停留在纸面数字上,而是实实在在转化为了威慑力。 在南海,美济礁经过六年填海作业,建成三千米级跑道,让歼-16战机作战半径向外拓展五百公里;永暑礁的大型相控阵雷达站二十四小时监控着八成的商船航行路线,构成“远海预警-区域拦截-近海防御”的三层防御体系。 这样的布局,让菲律宾非法登礁次数从2016年的十二次降至2024年的两次,威慑效果十分明显。 在台海,东方大国的掌控力持续增强。2016年起,解放军军机开启常态化巡航,从起初每月十余架次,到2023年已增至三千六百架次。 2023年七月至八月间,一百零一架次军机、七十八艘次军舰在台海周边密集行动,创下单日二十四架次的纪录。曾经所谓的“海峡中线”,到2023年已彻底失效,国际航班改道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八,实质认可了空域控制权的改变。 2018年海警转隶武警部队后,平均吨位提升到三千吨级,配备了76毫米主炮与高压水炮系统,还能和解放军舰艇实现数据链实时联通,反应时间缩短了百分之六十。 2024年二月起,福建海警船在金门附近开展每日常态化巡逻,陆航直升机同步参与,全年开展十二次“海空协同”演练,形成了立体执法格局。金门地区对大陆供水的依赖度达到百分之九十,民生层面的深度绑定,让分裂势力的图谋更难得逞。 这些实力的展示,从来不是为了主动发动战争,而是为了遏制战事发生。 东方大国的GDP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庞大的经济规模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充足支撑;科技领域的突破,让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不断转化成国防实力,让武器装备智能化水平更高。这样的综合实力,让试图挑衅的势力一直心存忌惮。 他们偶尔会在周边搞些“自由航行”、联合军演之类的小动作,却从来不敢真正越过红线,因为他们清楚,一旦引发冲突,付出的代价会超出其承受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