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中国方面突然宣布了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的安排。 先把时间往前挪

兵兵的爱喜鹊 2025-11-25 13:49:20

果不其然。 中国方面突然宣布了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的安排。 先把时间往前挪一点。上世纪中后期,日本渔业产量在世界前列,公开资料提到有年份总产量突破千万吨,远洋船队跑得很远,码头日夜不停卸货。 转折出现在九十年代。各国划出200海里范围后,日本船队活动空间变小,近海资源压力上来,成本上升,远洋产量一路下滑,行业逐步转向养殖和加工。 消费端的变化更直接。日本官方统计显示,2001年人均水产品消费约40公斤,2022年降到约22公斤,2023年约20.4公斤,创下新低。超市里的鱼卖不动,冷柜周转慢,门店把陈列面积压缩,肉类货架更热闹。 产能却没同步降。北海道、青森一带扇贝养殖规模持续扩张,柱体规格稳定,年出货目标每年往上调。海参、贝类也延续扩产,工厂车间维持班次,冷库堆货压力加大,协会频繁协调去库存。 这时候,中国市场成为出口首选。2000年后餐饮业高速发展,生鲜供应链完善,门店对冷链到店时间和品质有明确标准。日本企业把高规格货源往中国推,定位清晰,采购节奏按国内节日和消费旺季排。 数字能说明趋势。日本公布的2022年水产品出口统计里,对中国大陆约占两成多,金额约871亿日元。其中扇贝是大头,对华占比过半的说法在业内很常见,海参的对华占比更高,多方数据都在强调这一点。 对比其他市场就能看出差异。美国和欧洲运输距离更长,费用更高,零售端对生食类接受度不如中国,出货频次和利润空间都受限,企业更愿意把高规格货源投向近距离、周转快的渠道。 落到企业动作更清楚。日本贸易公司每年都来上海、北京参加食品展,现场给采购商安排试吃和检测报告,谈配送时效,谈信用账期,尽量把流程做成标准化。农林水产部门带队对接检验检疫要求,文件和流程按中国市场细化。 物流是关键一环。航线密集,海运冷链和空运加急都能覆盖主要城市,企业根据到货时点排采捕和加工。遇到国内旺季,工厂会把班次和出货安排向前调整,保证柜子不断档。 2023年8月,日本启动福岛核处理水排放。中国当天以食品安全为由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日本官方统计随后显示,对华出口额同比大幅下滑,跌幅接近九成,扇贝对华几乎归零,海参、蟹类基本中断。 影响马上传导。北海道一带冷库堆满,部分企业把库存转向低价内销或加工饲料,渔民出海计划缩减,地方协会协调临时补助和转销渠道,短期内难以完全消化。 再看替代方向。东南亚市场容量有限,价格体系难以接住原来面向中国的高规格货源;欧美渠道对品类和规格的要求不同,出货节奏也不一样,很难马上填上缺口。 拉回到开头的问题,日本为什么想尽办法把水产品卖来中国?答案其实就摆在这些数据里:国内消费在降,养殖产能在增,高规格货最容易在中国找到稳定的买家和合适的价格,距离近、时效快,企业运营压力更小。 现在进口暂停,整个链条需要重排。养殖端要减量,加工端要找新渠道,出口端要重新设计产品和市场组合,这不是一两季能完成的调整。 话说到这,逻辑已经清楚:日本卖到中国,是出于产能、需求和周转的现实考量;中国暂停进口后,日本水产行业进入一段艰难的再适配期。看数据、看现场,结论不复杂。

0 阅读:37
兵兵的爱喜鹊

兵兵的爱喜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