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都在寻找殷晓霞,当年17岁的她,做了一件与她年龄极不相称,堪称壮举的大事!1950年6月10日,陈宝仓将军在台北马场町刑场就义后,台湾局势紧张,特务放话“谁敢收尸按同罪论处”。身在香港的夫人师文通悲痛之余,铭记将军“死后火葬,勿使残骸暴露”的遗愿,紧急联络到将军的两位旧部——陈克敏与唐辉麟帮忙收尸火化。二人敬仰将军为人,虽已脱离部队,靠摆地摊维生,却毅然应允。他们凑集900新台币,先买通刑场看守老兵,于深夜进入刑场,偷出将军遗体,凌晨送到台北市郊火化场。火化后,把骨灰藏于陈克敏舅舅家的神龛夹层。骨灰藏于台湾期间,将军家人商讨如何转运,最终采纳三女儿陈禹方的提议——委托其台北女师的同学,17岁的进步青年殷晓霞护送(殷晓霞当时正计划经香港赴上海考大学)。殷晓霞知道陈宝仓将军是抗日爱国名将,武汉会战中右眼被日军炸瞎仍坚守阵地。这次听说将军蒙难,欣然应允冒险护送将军骨灰去香港。1950年7月5日,殷晓霞将裹着厚棉絮的骨灰罐塞进藤箱底层,上层铺衣物、课本并压上《三民主义》课本作掩护,前往基隆港登船。码头军警密布,特务用刺刀挑开箱盖检查时,一旦查出与“政治犯”相关物品,后果不堪设想。恰巧被旁边宪兵催促“下一个”,骨灰罐侥幸未被发现,她后背已被冷汗浸透。轮船抵达香港维多利亚港后,因殷晓霞无“入港证”无法登岸,若被遣返台湾,不仅骨灰将万劫不复,无法完成陈家人的托付,自己也将落入保密局手中。情急之下,她扔掉所有行李,用防水布层层缠紧骨灰罐绑在腰间,趁水手交班、海面起雾的深夜,跳海泅渡。距离岸边约800米,这段看似不长的距离,但在漆黑、冰冷且有暗流的海域中,对一个17岁的少女而言,无疑是一场生死考验。“陈叔叔,我一定送您回家”,她在心里一遍遍默念,这股信念让她在海浪中保持着清醒。两小时后,她终于成功偷渡登岸,嘴唇冻得发紫,此时已身疲力尽的她,见到接应的人第一句话就是:“骨灰没丢!”。后来,骨灰被顺利转交陈宝仓将军的妻子师文通,最终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当年殷晓霞成功将骨灰护送到香港后,因局势紧张,加之殷晓霞急于赶赴上海考大学,也没来得及留下详细联络方式。后来陈将军家人想找恩人殷晓霞时,连她具体要报考上海哪所大学都不清楚。殷晓霞是台湾人,想从台湾那边寻找线索,然而海峡两岸关系很多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人员往来、信息传递几乎中断,陈将军在台湾是”政治犯”,陈家打听找人更难了。但陈家一直没放弃寻找,只要打听到哪里有一点线索就去找,但都没找到。近年来,陈家寻找到殷晓霞愿望更加迫切,开始通过新闻媒体寻找,已经75年过去了,如果殷晓霞还健在,已经92岁了,再找不到,可能永远都找不到了,那将是无尽的遗憾!殷晓霞你在哪里呢?您还健在吗?您17岁那年跳海泅渡护送陈将军骨灰的英雄壮举,难道从没跟身边人,跟子女提起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