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CNBC采访时对近期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回应。其表示,中美关系正处于“为期一年的暂停期”,并称中美的直接沟通为双边关系增添稳定性。他强调中国正在按计划推进未来三年半至少8750万吨美国大豆的采购,并确认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未变。 这个“暂停期”到底是缓冲调整还是原地踏步?很多人心里没底。明年4月特朗普访北京,加上2026年可能的四次会晤,表面看是想稳住关系,但核心分歧比如贸易壁垒、技术限制会不会有突破?光靠几场会晤恐怕不够,得拿出实打实的措施才行。8750万吨大豆采购量不小,对美国豆农是强心剂,但对中国市场来说,这会不会挤压国内大豆的生存空间?普通消费者买豆油、豆制品的价格会不会受影响?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细节。 台湾问题立场未变是基本共识,但实际行动更重要。之前美方多次在台海搞小动作,这次表态后能不能真的收敛?毕竟口头承诺不如实际克制来得实在。转到美联储这边,主席人选马上要公布,特朗普一直对美联储的政策不满,这次选的人会不会更偏向他的降息主张?如果真的进一步降息,全球美元流动会变多,新兴市场可能面临资本外流风险,咱们手里的资产也可能跟着波动。 “舒默停摆”造成1.5个百分点的GDP损失,说穿了就是两党博弈让全国人民买单。经济基本面没改善,普通人找工作难、工资涨得慢,这些苦都是实实在在的。民主党被批制造通胀和不稳定,也不是没道理——通胀高了,大家买菜、加油都要多花钱。AI投资带动高生产率增长听起来诱人,但放松监管得有底线,数据安全、行业垄断这些问题不解决,早晚要出乱子。能不能重现90年代的繁荣,还得看政策能不能落地,而不是喊几句口号。 这些事看着是国际新闻,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挂钩。中美关系稳了,进口商品可能更便宜;美联储政策变了,股市汇率会波动;国内经济好不好,直接影响收入和就业。希望接下来的一年,这些问题能有实质性进展,而不是停留在嘴上的稳定。稳定的环境对大家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