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成都城被破,刘禅捧着户籍册投降时,曹魏官员都看傻了——94万子民,竟

寻双野史 2025-11-27 11:16:23

公元263年成都城被破,刘禅捧着户籍册投降时,曹魏官员都看傻了——94万子民,竟养着10.2万大军,还跟443万人口的曹魏硬刚了40年,这账怎么算都不对。 没人敢信这离谱比例:古代老人小孩妇女占三分之二,蜀汉撑死30万青壮。既要种地喂饱全国,又要运粮草修道路,咋还能挤出10万兵? 这背后藏着的,是诸葛亮和蜀汉上下拧成一股绳的狠劲,更是乱世里小人物的拼劲!先看税赋,蜀汉百姓的负担重得惊人——田租虽沿用“什一税”,但额外加了“口赋”“算赋”,连妇女织布、农民养猪都要缴“调”,简单说就是“能收的都收,能省的都省”,一切为了军需。可百姓为啥没大规模反抗?因为诸葛亮把账算得明明白白,税虽重却公平,豪强地主没特权,官员清廉不贪墨,连他自己都“家无余财”,这样的表率让百姓愿意咬牙扛。 再看兵源的门道,蜀汉的“十万大军”根本不是清一色的战斗部队!里面藏着太多“兼职兵”:农忙时是种地的农夫,农闲时集中训练,打仗时拿起武器就上战场,这就是诸葛亮推行的“军屯制”。汉中、剑阁这些战略要地,全是士兵和百姓一起开垦的良田,既能自给自足,又能随时御敌。更绝的是“募兵+征兵”结合,青壮男子优先入伍,家里实在缺劳力的,就让妇女参与后勤,老人帮忙守村寨,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 还有后勤的巧劲!蜀汉多山地,运粮难如登天,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硬生生把粮草运输效率提了一倍;他还在成都周边兴修水利,让蜀地变成“天府之国”,粮食产量稳居西南第一。甚至连盐铁都收归国有,蜀锦更是成了“硬通货”,远销曹魏、东吴,换回大量军械和粮草。可以说,蜀汉每一分钱、每一粒粮,都被用在了刀刃上。 可再能扛,也架不住长期消耗!诸葛亮五次北伐,每次都是倾全国之力,青壮常年征战,田地虽有军屯,但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姜维后期更是连年用兵,没给百姓喘息的机会。到了刘禅后期,朝政被宦官把持,官员开始贪腐,税赋没减但公平没了,百姓的怨气越积越深。94万子民养10万兵,短期能靠意志和制度撑着,长期就是竭泽而渔。 曹魏官员看不懂的“离谱账”,其实是蜀汉的“生存账”:在魏、蜀、吴三国里,蜀汉最弱,不拼命扩军、不咬牙扛住,早就被吞并了。这十万大军,是诸葛亮的谋略,是百姓的牺牲,更是蜀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骨气。可惜刘禅投降后,这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那些扛着重税、顶着战火的百姓,终究没能等来“兴复汉室”的那一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寻双野史

寻双野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